莫让细节影响好“情绪”
佘 颖

点击播报本文,约
这个国庆中秋双节叠加的超长假期,旅游消费市场呈现出旺盛活力。携程数据显示,跨省游订单同比增长45%,省际交界城市订单更大幅上涨58%。美团报告则指出,“00后”游客占比高达62%,文物游、国门游、工业旅游等新玩法热度飙升。
旅游,正从“上车睡觉下车看景”全面迈向“体验情绪价值”的新阶段,情绪成为消费的核心驱动力。年轻人奔赴新疆草原寻找“治愈”,在贵州天坑荡起高空秋千追求刺激,赶早市、穿民族服饰、下矿井体验,无不是在为一段记忆、一种感受买单。美团平台“住宿+非遗体验”“早市附近酒店”搜索量成倍增长,携程平台“躺在床上看日照金山”“寺庙禅修”等深度体验产品受到追捧,都印证了“情绪价值”已超越传统景点,成为游客选择目的地的关键因素。
然而,这场以“情绪”为核心的消费盛宴,也是一场关于细节的极致考验。越是追求沉浸与治愈,游客的感知系统越是敏锐,现实中的不和谐细节更容易击穿精心营造的体验感。
这份考验,首先体现在“舌尖上的安全”这一最基本的情绪底线上。节日餐桌是情感交流的中心,月饼象征团圆,生猛海鲜寓意丰盛,家庭聚餐、婚庆宴席承载着欢乐。此时,任何食品安全问题都会直接影响这份情感价值。节前国务院食安办特意下发通知,强调要加强对月饼、糕点等节令食品和生食海产品等高风险品种的监管,正是因为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损失的不仅是金钱,更是对节日的美好期待。
对“安全感”这一核心情绪的保障,在旅游场景中尤为突出。文旅部近期的暗访通报恰恰揭示了一些可能引爆情绪危机的“细节隐患”:当游客满怀期待地登上景区的观景平台,却发现护栏缺失,追逐美景的浪漫心情如何不被“可能坠落”的恐惧所取代?当一家人体验沙漠越野,却发现车辆缺乏检验标识、速度失控,寻求刺激的兴奋感又如何不会演变为对人身安全的深切担忧?更不用说部分酒店民宿锁闭安全出口、消防通道堆放杂物这类问题,在平日或许被忽视,但在人员集中出游的假期,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节假日消费细节还有很多,一次导游擅自变更的购物行程、一件货不对版的新衣服、一盘贵得超乎想象的景区“家常菜”……这些看似孤立的细节,在情绪消费的语境下,都具有放大效应。它们足以让花费大量心思规划的“情绪之旅”从充满期待的顶峰瞬间跌落,让好心情和好口碑荡然无存。
因此,越是消费热情高涨之时,越需要守住秩序底线。监管必须“时时放心不下”,对食品安全、设施安全、合同规范等环节加强巡查,从严处理;平台与商家更应主动优化服务,莫让一盏不亮的灯、一道违规关闭的门、一次不诚信的服务黯淡了节日欢笑。情绪消费时代,打动人、留住人,都要靠细节。唯有让每个人都能放心体验、安心感受,才能真正让“花钱买开心”持续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