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关注乳腺癌诊疗新动态 助力患者高质量长生存

2025年07月15日09:36 来源:人民网222

第五届“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乳腺癌领域学术交流近日在江苏南京举行。专家们围绕乳腺癌学科建设与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中青年医师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共同推动乳腺癌诊疗能力的整体提升与相关学科的持续发展。

江泽飞分享观点。

江泽飞分享观点。

学科建设与发展是提升诊疗服务能力的关键。为进一步促进乳腺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候任理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副主任江泽飞建议,乳腺内外科的划分与发展应因地制宜。比如,大型肿瘤专科医院资源丰富、团队专业,应细化乳腺内外科,精准应对不同乳腺疾病,满足患者多元化需求。而基层医疗机构资源有限,应按器官系统整合乳腺内外科资源,组建综合性诊疗团队,方便患者获得全面诊断和治疗。

当前,AI(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引入到乳腺癌诊疗领域,在提高诊断准确性、优化治疗方案等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展现出独特的优势。“AI类似于智能导航系统,能够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病情、分子分型等)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推荐,综合考虑治疗方式、药物疗效、不良反应、治疗费用及医保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帮助患者和医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江泽飞说,在治疗过程中,人工智能系统可动态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提前预警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便采取预防措施。同时,通过智能推送功能,患者能够及时获取与自身病情相关的科普知识、治疗进展及随访提醒等信息,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依从性。此外,人工智能还能通过远程医疗支持,使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借助智能系统获得上级医院专家指导,让更多患者在当地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对于乳腺癌领域的中青年医生的成长,江泽飞认为需重点培养以下几方面能力:一是扎实的临床技能,即致力于治愈“可治愈”的患者,并通过多学科协作等方式避免加重“难以治愈”患者的病情;二是聚焦临床实践中的问题,结合患者需求开展研究,包括探索新的治疗靶点、研发新型疗法等;三是善于思考和总结,面对患者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时,积极思考原因并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诊疗水平。

闫敏在学术交流现场。

闫敏在学术交流现场。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闫敏说:“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目前受到的关注不够,全国各医疗机构中乳腺内科专科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大多就诊乳腺癌外科或全肿瘤内科,对以全身药物治疗为主线,局部治疗为辅助的精准治疗、全程管理和长期生存重视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转移性乳腺癌的综合诊疗效果和生存期。社会各界应加强对乳腺癌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可手术早期乳腺癌和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治疗目标和重心不同的认知,让更多患者懂得如何正确选择就诊专科。”

目前,乳腺癌治疗更加强调规范化、个体化和精准化。“早期乳腺癌患者通常以治愈为目标,根据分期和分子分型的不同,选择术前新辅助、手术、术后辅助治疗不同的组合模式。晚期乳腺癌患者以高生活质量的长期生存为目标,需要以乳腺内科专家为主导的多学科会诊,综合考虑患者的分子分型、多基因检测情况、转移部位和范围、既往治疗史、身体状况、年龄、合并症等多种因素,以确保药物治疗和局部治疗顺序的合理。”闫敏提醒,“在乳腺癌治疗全程管理中,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保障。患者应注重饮食、运动、睡眠和情绪管理,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提高身体对治疗的耐受性。同时,医生应及时关注并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和焦虑情绪,树立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医患携手,共同战胜乳腺癌。”

据了解,为推进科研成果临床转化,助力癌症防控工作,激励广大医务人员修医德、行仁术,用优质的服务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人民健康联合肿瘤防控领域权威专家学者,于2020年启动了“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集中推荐展示了一批在肺癌、肝胆肿瘤、胃癌、食管癌、乳腺癌、妇科肿瘤、泌尿系统肿瘤、淋巴瘤、鼻咽癌九大肿瘤防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责编:曹淼、李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