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健康·生活>>2021年专题策划>>2021乡村振兴示范案例征集展示>>产业振兴

四川昭化区:做强园区经济 走出“山区版”乡村振兴示范之路

2021年11月01日13:50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近年来,昭化区终坚持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实现产业兴旺和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累计创建省级农业主题公园和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各1个、万亩振兴示范园11个、乡村特色产业园291个,园区70%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农户均建有户办产业小庭园,园区总规模近18万亩,走出了一条“山区版”乡村振兴的示范之路。

一、背景

昭化区位于四川省北部,幅员面积1440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其中农业人口21万,属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川陕革命老区和移民库区,属于典型的盆周山区。全区拥有耕地46万余亩,总蓄水量5000余万方,总灌溉面积11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53%,具有发展优质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源头和前提基础,而园区又是发展产业的重要支撑和平台,昭化区立足秦巴山区地理特征、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坚定不移建园区、创品牌、搞加工,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二、做法

昭化区坚持 “集聚建园、绿色兴园、融合强园、创新活园”发展思路,围绕“生产生活生态同步、农业文化旅游一体、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建设理念,有效整合资源,推动乡村振兴。

(一)集聚建园,筑牢产业兴旺“主阵地”。一是主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围绕“以路为轴、组团布局、连线成片、带状开发”方式,推进以“猕猴桃+脆桃”为主、生态养殖为辅的优势特色产业高中低海拔梯次集群发展,成片打造产业集聚园15个,连片发展猕猴桃和脆桃0.9万亩,配套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场8个,带动农户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发展户办产业园545个。二是设施装备向园区集成。全面实施林、田、水、电、路、信息等综合配套,生产生活设施实现互联互通。着力提升设施装备水平,机械化耕作和机播机收水平达到100%,园区设施农业占比达60%以上。行政村光纤宽带、4G网络和益农信息社实现全覆盖。三是经营主体向园区集聚。积极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合作社搭桥梁、社会化服务组织作支撑、龙头企业抓两端的“1+3”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引培农业产业化企业9家,规范农民专合社和家庭农场10家,培育专业大户94户,园区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面达到100%。

(二)绿色兴园,唱响质量兴农“主基调”。一是产业基地绿色化。全面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率达100%,果实套袋技术全覆盖。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膜下精准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亩均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分别低于全区平均水平45.27%和41.45%。二是农业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实施“清洁生产”行动,新建化粪池、沼气池等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9处、水肥一体化管网8公里,园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回收处置率达89.46%。《昭化区秸秆“三变”成三宝》经验在《四川日报》刊载。三是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实施“质量兴农”行动,制定猕猴桃、脆桃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10项。充分发挥“紫云猕猴桃”“元坝生猪”“昭化女皇贡桃”等公共品牌优势,累计认证为“三品一标”产品8个。

(三)融合强园,高扬转型升级“主旋律”。一是相互渗透促进农工融合。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目标,完善农产品全产业链配套的初加工生产体系,园区新建冷链物流集配中心1个、冷藏保鲜库4个,冷链物流广场、运输通道、冷藏车等基础设施全面配套。建成现代化的特色水果精深加工生产线,园区农产品二次精深加工产值近2700万元。二是前后联动促进农商融合。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培育“互联网+传统产业”新业态,建成9个电商服务站点,培育电商经营主体14个,园区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占比达到32%,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三是跨界配置促进农旅融合。依托昭化古城、剑昭古蜀道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观光、采摘、康养为主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打造村史馆、家风家训馆2个,发展休闲农业主题公园1个、休闲农业专业村2个、休闲农庄2个、星级农(渔)家乐9家,园内朝阳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四)创新活园,增强园区发展“主引擎”。 一是机制创新注入园区活力。创新推行“政区合一、条块结合、属地管理”模式,将园区建设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实行进度通报、绩效评估、命名授牌等制度。二是模式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创新推行园区联建、产业联动、经营联合、利益联结“四联”集聚发展模式,推动园园之间、产业之间、主体之间的互促共进、深度融合。全面推广“果-药(菜)”“生态养殖+三沼+绿色种植”等模式,推进以地养地、以短养长、立体复合、循环发展,《四沼同步、种养居一体》山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成为全省典范。三是技术创新加速产业升级。大力实施“引高才”“用专才”“育乡才”工程,引进高层次人才5人,选派农业科技人员9人,引培优秀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94人,培育“土专家”“田秀才”“剪刀干部”等本土实用技术人才120余人。

(免责声明:该展示案例内容系发布单位或个人自主供稿,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责编:曹淼、李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