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凤阳县殷涧镇:“种三花、建四园” 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一、背景
安徽省凤阳县殷涧镇是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全镇森林覆盖率75%以上,境内有韭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两个国家4A级景区。该镇卸店村位于凤阳县南端,南与定远县交界,是滁州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滁州江淮岭脊线)凤阳段主线“O”型旅游线路的西入口,村庄周边旅游景点较多,它与殷涧镇境内的国家4A景区韭山洞、国家4A景区狼巷迷谷、卧牛湖、凤阳山地质博物馆等景区共同形成了凤阳县南部生态旅游度假区。
卸店村现辖19个村民组,757户,3058人。村内自然风光优美,但多年来没有赶上南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的快车道,主要原因有:一是发展规划不清,镇村两级没有找准村级发展的定位,没有积极主动的争取全县打造南部生态旅游度假区的机遇来发展村级产业、改善村级面貌;二是基础设施滞后,几年前,进村的唯一道路是一条3.5米宽的“村村通”水泥路,村内道路泥泞,无上下水管网,无公厕、无村民活动场所,村内的自然水系淤积严重,是名副其实的垃圾沟;三是特色产业空白,全村共有12317亩耕地,只是按季节传统种植水稻、小麦、花生等,粮食生产仅够解决村民的吃饭问题;共有林地4500亩,也仅限栽种速生杨树,没有产生经济价值;四是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量小、结构单一,2018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6万元,全部为村级光伏电站和村内1口塘坝出租收入,可持续发展前瞻不足。
二、做法
(一)坚持规划为先。卸店村地理位置优越,除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也充满传奇色彩。作为凤阳县南部生态旅游度假区的重要节点,基于卸店村现状环境特征、经济现状、村民发展意愿和村域片区发展要求等,凤阳县将卸店村定位为凤阳县西南”特色风情旅游村”,以建设“人文淳美、经济富美、生活和美、村容优美、村庄秀美”为目标,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融合、设施完善、空间优化、环境提升六个方面,为村民生产生活和乡村产业发展创造一个内涵丰富、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积极融入凤阳山文化旅游圈,打造完善的旅游服务文化展示平台、旅游服务驻留地和凤阳地方文化展示区。
(二)建设美丽乡村。2019年,凤阳县将卸店村列入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围绕道路畅通、公共服务、改水改厕、文化广场、水系整治、景观打造等板块,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庄宜居质量。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从解决群众日常出行入手,投入资金446万元,新建了4米宽沥青道路1820米,4米宽混凝土道路960米,2米宽印花水泥入户路1500平方,1.5米宽休闲步道3000平方,增添特色路灯34盏,铺设污水管网2300米,实现了卫生改厕与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提升公共服务承载能力。投资172万元新建了卸店公共服务中心一座,使用面积达500平方,配备了服务大厅、多媒体会议室,村民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儿童之家、文体活动室等。打造水系治理景观。结合村内丰富的水资源,共投入资金约190万元,进行水系治理和景观节点的打造,书写自然山水之美。结合地形地貌,将中心村内的及周边的约3000米水系进行梳通治理,清淤疏浚1000平方水塘一处,依地势设置小岛两座、木栈桥两座、竹亭一座、叠水六处等,村内的水环境已然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三)完善旅游设施。打通交通外循环。2019年5月,该镇积极争取资金4200多万元,按旅游道路标准建设S312凤(阳)定(远)旅游道路工程卸店村段4.8公里,打通了交通“肠梗阻”,实现村庄与县道、周边韭山洞、狼巷迷谷、地质博物馆等景点互通畅联,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创建特色民宿。结合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依托“千年卸甲店”文化底蕴和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融合现有石房、石道、特色水系等乡村元素,引进黄山一家公司流转5户农户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在不改变原有风貌的前提下,改造成新民宿,改造工程将于今年10月底完工,将改变南部景区“有旅游无特色民宿”的历史。
(四)齐聚“三花”产业。2020年下半年以来,立足凤阳南部旅游资源和林地资源,坚持发展特色产业,增强乡村内生动力。实行“腾笼”林地。殷涧镇积极引导发动群众,替换效益低下的杨树品种,腾出林地种植空间。推行大户带动。借鉴本地“樱花谷”成功经验,引进上海一家公司流转S312凤(阳)定(远)旅游道路卸店村段沿线林地,种植樱花200亩,与殷涧镇东部的樱花谷遥相呼应,打造最美风景道。积极招商引资,结合乡村振兴项目,建设集旅游、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150亩玫瑰产业园、120亩菊花种植园。
(五)培育文明乡风。乡村振兴离不开文明乡风的滋养,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之魂。在优化人居环境、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该村更加注重乡风文明建设,坚持党史活动引领。2021年7月,殷涧镇党性教育馆在卸店村建成并投入使用。殷涧镇创新打造卸店村文明实践“一庄一阵地”,依托党性教育馆常态化开展上党课、唱红歌、红色电影放映、家风故事分享会、文明旅游志愿服务等活动,紧密结合疫情防控、疫苗接种、防溺水宣传等重点工作,实现宣传同频,推进同步,发展同心,成果共享。创建精神文化阵地。投资120余万元,建设完成了一座占地面积1000平方的室外休闲文化广场,采用与公共服务中心同样的徽派建筑风格设有戏台一座,同时秉承徽派对称风格建有休憩廊架一座,与公共服务中心遥相呼应,凸显全村设计整体效果。充分村民自治,发挥村民理事会监督员、宣传员、信息员、调解员、督办员的作用,实现民事民治、民事民办、民事民议。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身边好人”评选等广受群众好评,崇德向善、和谐友爱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
(免责声明:该展示案例内容系发布单位或个人自主供稿,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