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沁县:将“沁州黄小米”做成“富民大产业”
一、背景
沁县是“中国小米之乡”,也是革命老区、农业大县,地处太行太岳两山之间,国土面积1320平方公里,总人口1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6万人),辖9镇2乡218个行政村6大社区,是全省主体功能区划定的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县之一。经山西省政府批准,沁县于2019年正式退出贫困县,摘掉了34年的省级贫困县帽子,累计减贫38467人。“沁县三件宝,鸡蛋、瓜子、吴阁老(特指沁州黄小米)”。作为清康熙帝御赐“沁州黄贡米”,中国四大名米之一,长期处于传统低端运作,生产经营粗散,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力差、综合效益低,没有让这一戴有金字招牌的区域特优产业发挥出兴业富民的支撑示范作用。
二、做法
(一)科学规划,高位推动。为推动沁州黄小米这一区域特优产业做强做大,沁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编制出台了《沁州黄产业发展振兴计划》,对沁州黄谷子实施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扩展,形成了沁州黄谷子标准化种植“五统一”(即“统一地块标准、统一供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订单收购”)技术规程,截至目前,共建成集中连片千亩有机种植核心示范基地10个、良种繁育基地2个,极大地提升了沁州黄谷子品质。该县制定出台了《关于对贫困户农资物料免费发放及补助的通知》,对沁州黄谷子种植户进行资金补助,每亩补助金额125元,其中沁州黄谷种补助10元,沁州黄谷子专用肥补助105元,农药每亩补助10元。为推动乡村振兴,又研究出台了《沁县2021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强农惠农扶持政策》,沁州黄谷子连片集中种植50亩以上100亩以下,每亩种子、有机肥补助100元;连片集中种植100亩以上,每亩种子、有机肥补助150元,促进沁州黄谷子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科技化发展。
(二)科技支撑,转型升级。一是品种优化强根基。大力实施沁州黄谷子种植技术研发和品质提升工程,先后聘请中国农科院谷子产业体系首席专家刁现民、营养与食品工程研究专家郭顺堂、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专家陈瑛等权威专家,持续开展良种繁育科研攻关。二是技术入户保品质。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每年组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免费为沁州黄谷子种植户提供土壤检测分析、科学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节水灌溉等技术服务,基本达到了每个种植户都有一名谷子种植“能手”,不断提升沁州黄谷子生产品质。三是产品研发促转型。大力实施沁州黄小米产业链延伸工程,先后研发了婴幼儿营养小米粉、中老年营养小米米粉和速溶纯小米粉,被营养专家称赞为“全价植物营养”,同步加快特殊医学用途食品、食药同源产品研发,沁州黄米醋、米酒、小米锅巴、饼干等产品走俏市场,实现了从初始的小米加工销售到高端农副产品研发加工销售的华丽“蝶变”。
(三)龙头引领,拓荒市场。一是开展展会营销。组织支持沁县小米企业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大型有机、绿色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主动融入市场大局,宣传优质产品、提升品牌形象、拓展市场营销。二是深耕线下营销。引导沁县小米企业建立现代市场运营模式,强化专业营销团队建设,全领域开拓沁州黄小米销售市场。三是做强线上营销。支持沁县小米企业利用网络开展沁州黄小米推广营销,实现“米通天下”的市场目标。
(四)企农联动,实现共赢。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科技+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将分散的、小规模的、粗放式的经营纳入到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是沁州黄小米集团利用“五位一体”小额信贷的优惠政策,筛选300户进行小额信贷,建设了2000头肉驴养殖基地,每年每户分红4000元。二是依托沁州黄小米集团,联合沁州黄小米生产加工链上的5个企业、8个合作社、2个家庭农场以及部分种植大户,组建了集种植、农机农具、加工、销售、畜禽养殖等优势为一体的农业经营组织联盟。该联合体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以谷子种植业为基础,以小米深加工为龙头,通过契约形式使各成员单位既各司其责,又互联互通,有效促进了生产要素大融合,规避了同质化竞争,攥紧了生产拳头,形成了品牌合力。
(免责声明:该展示案例内容系发布单位或个人自主供稿,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