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武侯区:“五社联动”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成都市武侯区位于成都市西南部,总面积75.36平方公里,其中涉农区域面积47.67平方公里,占比达到63.26%;社区总数71个,涉农社区23个,占比32.39%;户籍人口669022人,涉农社区179373人,占比26.81%;常住人口1289899人,涉农社区486814人,占比37.74%。
一、背景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武侯区涉农区域逐渐被吸纳为新城区,村委会变成了社区居委会,村民变成了市民,但这种涉农社区实际上处在“亦城亦乡”的转型过渡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难题,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导致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一致、区域产业结构失调、失地农民就近就业困难、城乡居民生活理念及习惯的差异导致的融合困难等。
为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加速推进涉农社区与城市社区融合发展,切实提升全域人民幸福指数,武侯区积极探索以社区为基本阵地、以社会组织和社工人才为专业支撑、以社会企业为产业增能、以社区志愿者为有效补充的“五社联动”机制,通过多元力量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了城乡社区服务均等化、乡村产业振兴特色化、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有效激发了全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探索实践
1、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搭建社会力量参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平台
实施“深化社区治理机制改革”,打破社区壁垒,向全社会开放社区平台政务服务资源,建立社会化参与机制,将政府下沉到社区的政务服务事项梳理为114项,全部向社会力量实行购买,制定了《武侯区区级部门下沉社区政务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目录》、《武侯区社区纳入政府购买政务服务事项基本指导标准》等规范性文件,明确规定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对象、范围、方式与流程等,按照公开、择优、以事定费的原则,通过委托、采购等方式交给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来承接,仅2020年就投入超过3700万元用于购买政务服务。
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等多元社会力量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广泛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以此为平台,进一步延伸服务链条,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形成了政府出资购买,社区引领带动、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精准服务、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多方协同、多样供给的社区服务新格局,从供给侧为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2、积极建设新型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城乡社区服务能级
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专业化的基础上,武侯区全面推动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探索“介入式”社会工作服务新模式,不断丰富城乡社区服务内涵,提升城乡社区服务品质。2018年启动实施社会工作“321”示范工程,是全市首个以区(市、县)层级整体推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发展的系统工程,旨在通过扶持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培养在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育本土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依托专业力量提升社区服务效能。
2021年,武侯区又成为四川省首批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区,积极探索建设“一核两驱三覆盖”特色化品质化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以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社会工作服务站(室)为核心,以开展精品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和培育发展多元参与主体为驱动,以实现社会工作服务站点全覆盖、社会救助等民政服务领域全覆盖和老小弱困等民政服务对象全覆盖为目标,充分发挥社工机构专业优势,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3、培育发展社区社会企业,切实激活涉农区域产业振兴动力
在涉农社区积极培育社会企业,启发辖区居民对以往的生产生活经验进行创新和再加工,使区域产业从比较传统的农产品供应转型升级为提供丰富的文化、休闲、体验等特色产品,促进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同步发展,缩小城乡经济水平和商业理念差距。2019年,武侯区出台了全国首个社会企业专项扶持政策《武侯区社会企业扶持办法(试行)》,从政策、资金、人才、业务等各方面鼓励社区成立社会企业。截至目前,已培育支持社会企业107家。
4、深入开展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行动,不断增进城乡居民融合
近年来,武侯区坚持需求导向,聚焦拆迁安置小区居民、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融入问题,以公益创投的形式扶持开展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项目,引导重点区域的居民逐渐转变传统观念,帮助其逐渐适应新的市民身份和城市生活方式,同时大力培育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鼓励其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协同开展各类公益行动,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氛围。
5、实施社区组织活动场所提亮工程,建强夯实社区服务前沿阵地
为补齐涉农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实施老旧、面积不足等短板,武侯区从2018年开始实施社区组织活动场所提亮工程,鼓励扶持涉农社区改扩建、购买社区活动场所,对社区组织活动场所进行提档升级,打造可进入、可参与、可共享的新型社区服务活动场所。
(免责声明:该展示案例内容系发布单位或个人自主供稿,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