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山村:“竹”梦小康 编织梦想

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中山村过去是一个贫困村。近年来,中山村结合悠久竹编历史文化资源,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了集竹编展示、销售、观光、体验为一体的竹艺馆,并成立竹编产业党支部,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全村的竹编手艺人和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全部加入合作社,建立“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竹编产业和乡村旅游,现在的中山村已经从过去的贫困村转变为现在的竹编村、旅游村,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一、背景
中山村原本是临翔区56个贫困村之一,全村629户2419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6户952人,这个因“竹”闻名的村子,有着上百年的竹编历史。心灵手巧的中山村民,几乎家家都是竹编能手,但是村里的传统竹编以传统个体户为主,自编自用,而且竹编制品仅限筲箕、簸箕等农耕用具,售价便宜,收入微薄。
二、做法
临翔区充分挖掘和发扬竹编文化,致力于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临翔区党委和政府立足中山村上百年的竹编历史文化资源,充分盘活各类资源,2018年由企业投资200万元,村集体以18亩土地折价120万元,建成了集竹编工艺展示、竹文化传承、竹产品销售于一体的中山竹艺馆。邀请四川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村里教授竹编工艺,充分发动群众学习手艺,学会后,以居家生产方式从事竹编生产,竹编产品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后集中委托企业销售,村集体和企业按投资持有固定资产股的比例进行年分红,找出致富根本。
2018年,中山村成立了“吉华竹编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临沧勇禾中山竹文化有限公司,采取“企业运作+合作社引领+能人带动”模式发展竹编产业,整合零散手工艺者“抱团发展”,创新了传统竹编,创建“中山竹编”品牌,编制出一系列实用的具有审美艺术的灯笼、帽子、小鱼篓、茶具套、竹编包等产品,深受游客喜欢。不仅如此,中山村还把竹子搬上了餐桌,让游客在玩、购之余可以品尝“全竹宴”,使中山竹编文化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得到普及推广,着力培育壮大竹编产业,为农民创收增收,实现小康梦。据中山竹艺馆工作人员介绍,竹艺馆周末每天能接待四五百人左右,一周的销售量达到一万元左右。通过这一合作模式,中山村把资源变成了资产,把资金变成了股金,既开辟了村集体经济的活水源头,又为开拓了持续稳定的渠道。目前,中山村竹子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吉华竹编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社员576人,有竹编手艺人458人,涉及建档立卡户226户。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竹艺馆的建成,加快了当地乡村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开发,又吸引了龙头企业到中山投资,引进“远方的家”项目入驻,建设起了集观光、餐饮、游乐、康养为一体的“秘境谷森林小镇”。穿越丛林、森林小镇等旅游项目先后落地,让中山村成为临翔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的同时,还吸纳该村132名村民就近务工,8个流动摊点和3个农家乐让村民实现自主创业,并流转全村20余户群众的土地,增加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以前,家里有老人小孩,务工出不去,光靠种点庄稼,生活都难以维持。现在靠这个竹编一个月三千多块,在自己家门口,钱也能够挣得,小娃老人我也能够照顾。”2017年2月,尹文林从中山村罗家寨搬迁到了这里,住进了新房,同时在竹艺馆里学习编织技术。如今,手里有技艺的他每月光是工资就有3000多块钱,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免责声明:该展示案例内容系发布单位或个人自主供稿,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