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博博山区:以文化促旅游 文旅融合撬动乡村振兴
2020年以来,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整合集聚乡村文旅优势资源,大力培育红叶柿岩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创新并细化载体,通过为电视剧《绿水青山带笑颜》提供拍摄取景地,“屏内屏外”联动,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博山典范”。
一、背景
乡村振兴背景下,红叶柿岩乡村振兴示范区通过项目合作推进国企混改,联合成立山东红叶柿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依托博山悠久的陶琉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链接鲁商集团、乡伴集团、《中国国家地理》等优质高端资源,对转型下的陶琉文化振兴和文旅品牌进行革命性重塑,打造文旅融合典范。2020年9月,入选2020年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第二批优选项目名单。
2020年,随着电视连续剧《绿水青山带笑颜》的拍摄和在全国播出,作为景区拍摄原场地,红叶柿岩迅速在全国走红,成为千万粉丝争相观光游览的网红打卡地。9月底,《绿水青山带笑颜》系列电影《庆典之王》《牛头不对马嘴》剧组,再次来到红叶柿岩取景拍摄。由影视文化振兴引发的明星效应,正在红叶柿岩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产生连锁反应,不仅年迎百万游客不是梦,村民足不出村实现发家致富的梦想也将成为现实。
二、做法
组织振兴领头雁。按照“以企带村,村企融合,连片发展”的思路,依托“红叶柿岩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以山东华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核心,联合周边9个村成立全区首个“村企合作型”红叶柿岩联村党委,覆盖1267户、3885人,其中党员233名,实行村企统一管理、集中开发、规范运营,各联建村通过资源入股、打包租赁等方式参与公司发展,人均年增收5万元,辐射带动2000余名村民增收。通过村企合作,为500余群众提供就业岗位,为年满60岁老人发放每人每月500元的生活补贴。
产业振兴夯基础。示范片区总占地近4000亩,总投资9亿元,由国内最前沿的乡村文旅投资运营先行者上海乡伴集团与山东华旅集团联合设计打造。依托深厚的陶琉文化、丰富的山水资源,链接鲁商集团、《中国国家地理》、新旅界等能为文旅目的地赋能的优质高端资源,打造国内文旅融合新样板,预计2021年客流量可达上百万,实现年营业收入6000余万元,投资收益率13.7%,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激活农村经济活力。
生态振兴优环境。坚持把生态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命线,高标准规划设计,保持乡村“原色”,保护山水原貌。示范区内共有5个省级以上传统古村落,森林覆盖率达到90%,群山海拔平均达700米,沟谷曲折幽长,山、水、林、泉、洞、石等景观齐备。近年来,先后对姚家峪村、和尚房村、石坞村进行整村开发,在原有村庄建筑基础上融入时尚元素,打造特色民宿集聚区。依托万亩红叶、万亩梯田等资源,打造山东最美公路“禹王路”和鲁中最美“城市阳台”。着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建设花园式安置小区,全面提升村庄居住环境。
文化振兴塑品牌。“‘鹿岑柿林千树,高山上下参差’,与其称之鹿岑,倒不如叫柿岩为妙。”古人一句话道破了“柿岩”的玄机。300多年以前,这里就是文人墨客游戏山水、吟诗作赋的好去处。如今,文化赋能、文旅融合,让这个休闲圣地再次焕发生机。红叶柿岩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秉承“千载柿岩、万彩生活”的文化定位,充分挖掘齐长城文化、陶琉文化、饮食文化等,规划建设齐长城文化长廊、七彩琉璃栈道、琉璃公园、中国鲁菜博物馆等,打造“齐长城脚下的琉璃生活村”,通过“山色、水意、火韵、土味”四大生活主题,将多元文化融入景区设计,以高质量的文旅融合激发乡村振兴的发展新活力。
人才振兴强支撑。人才支撑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通过项目合作,引进乡伴集团、山东省国欣文旅集团等专业人才常驻博山开展工作。建设琉璃公园大师工作室,与琉璃大师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围绕景区运营,招聘数十名高学历专业人才。打造乡村振兴学堂,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吸引乡贤回归、引进专业人才开展技能培训、为返乡农民提供创业平台。设置远程提问、新媒体视频连线和交流平台,以实时互动等方式,打通山里山外的阻隔,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各行业专家线上、线下“面对面”的服务。截至目前,引进海归博士2人,招聘研究生2人,本科13人,专科36人,解决218人的就业岗位,双节期间提供200个临时工作岗位。
(免责声明:该展示案例内容系发布单位或个人自主供稿,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