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健康·生活>>2021年专题策划>>2021乡村振兴示范案例征集展示

重庆市荣昌区:“人才+资源+N”模式 为乡村振兴“把脉问诊”

2021年10月09日14:21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一、背景

在川渝腹地交汇、巴蜀文化交融之处,一座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桥头堡”为定位的新兴城市——重庆市荣昌区在抢抓区域一体化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契机,推动人才引进乡村、资源下沉乡村,在招才引智的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二、做法

近年来,重庆市荣昌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意识,着力构建人才强区的格局,形成“人才+资源+N”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新模式,一方面直接导入乡村复兴论坛等乡建行业汇聚的资源平台,另一方面巧用资源库针对性引入数十支乡建团队、数百位乡建行业专家学者等人才智慧,厚植接续发展潜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荣昌以独特的招才引资新模式,带动几个乡村率先发力,探新路,推进整体乡村面貌改善。

河包镇:“人才+资源+产业”,推动粉条产业品牌建设

荣昌区河包镇位于河水环抱地带,其粉条制作有着300多年的悠久历史,拥有川渝地区最大的粉条加工规模,被誉为“中国粉条之乡”。为打响“粉条名堂”,做好“功夫文化”,河包镇为此先后通过各项扶持政策、措施,吸引资本投资带产值、品牌塑造搭形象、建筑规划改面貌、社区营造改思想、民宿运营引流量等,分门别类直接引入或间接吸引外部资源和多个配套服务项目与人才。

引进企业家人才,改进生产工艺,形成产业园区效应。河包镇先是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规模化种植高淀粉红薯2000余亩,并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红薯2.7万亩,在夯实原材料的基础上,积极以“先建后补”等资金政策大力扶持椿林食品、黄海食品等粉条龙头企业打造,积极引进企业家人才,撬动企业投资7600万元修建产业园区、建立标准厂房、做优加工链带动河包粉条企业整体提质增效,推动河包粉条品牌建设。

引入品牌规划资源,提升价值链,重塑粉条产业品牌生态。为加强“河包粉条”公共品牌宣传,河包镇积极申报并获批河包粉条传统生产工艺市级非遗,与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合作申报湿态粉条生产标准,建设河包粉条网站、开展河包粉条全国连锁店、鼓励企业参加展销和糖酒会等途径,宣传河包粉条品牌。

引入社区营造团队,配套产业发展,助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支持产业河包镇选取经堂村为典型,围绕“治愈原乡”的理念,实践村民自治之路,通过引进人才与服务的方式,聘请乡村营造的青年团队,与村集体一起展开持续深入的乡村社区运营。举办“小院讲堂:经堂夜话”,探索村民众议机制,实行“日常事小院议、忧难事社区议、众筹事集体议”。

安富通安村:“人才+资源+非遗”,营造非遗美育氛围

被称为“中国三大陶都”之一的荣昌安富街道地处川渝交界之处,盛产陶器。通安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宁静和谐的氛围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竟有几分相似。这里以非遗为切入口,不断释放艺术美育的举措,着力打造出一个培养非遗人才、提升艺术教育、美育教育水平的的非遗艺术基地。

以建设非遗工坊为抓手,完善非遗陶艺运营。一方面引入清华系建筑规划团队选择乡村中废弃的矿井场地和房屋进行房屋改建,打造“荣昌陶主题产业园区”作为“陶艺村”的核心片区,后续引入北京三时生活运营团队,介入非遗馆的运营,深耕“艺术乡村”的全品类落地,助推安富“陶都”之名和通安“陶艺村”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利用安陶小镇的闲置场地打造“安北陶艺村”,用以开展陶艺体验、陶艺课程培训、陶产品展出等陶产业配套服务,带动农户免费学习陶艺,提升就业技能将优质的美术资源送到基层。

以培育非遗人才为核心,多主体发力提升乡村艺术美育。近年来,通安村积极对接高等艺术院校,促进其在乡村社区营造、风貌改善、文化生态调查、艺术走进乡村等方面开展工作。通过高校间的带动效应,四川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更多高校的青年来此调研创作、艺术下乡,从源头上改善了乡村美育志愿服务的品质。村集体趁势主动作为,依托党支部领班合作社邀请本土人才回村创业,打造了“青年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创客空间;邀请已入驻的陶艺工作室手艺人开展陶艺课堂、作品展等,突出其示范带动作用,彰显本地良好的陶艺术创作环境,打造第一批栖居在“陶艺村”的“领头雁”和“主力军”,为陶艺村的文旅产业发展培养配套服务人才。

清江河中村:“人才+资源+政策”,培育本土人才

清江镇河中村四面环水,占地800余亩,自然风光秀美。但类似的风景算不上稀。河中村巧用政策推进“三变”改革,筑巢引凤回引本土人才回乡,明确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开展了三个“一批”人才振兴工作,即培养一批、回引一批、合作一批。

培养一批本土人才,使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清江镇历来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为支部建设积蓄后备力量。在分水社区建设百货市场、发展集体经济工作中,杨长宁发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参与到工程建设后期的运营管理,实现分水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从原来的4万余元突破到15万元。

吸引一批技术人才,使创业有机会、创新有动力。清江镇每年至少召开2次清江籍创业人才座谈会,回引清江籍人才创业。截止2021年6月,清江镇引进了研学、康养,澳洲龙虾养殖、热带水果引种驯化等新兴业态的返乡技术人员21人,平均年龄不到34周岁,落地项目16个,有效的推动了清江镇农旅产业融合发展,预计每年实现产值约3000万。

合作一批专家人才,让人才有舞台,镇村有方向。清江镇先后与西南大学水产系合作,开展水生态治理工作;与重庆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合作,开展人居环境改造、文旅项目研发工作;与市农科院合作,开展水稻公园建设工作。与中科院桂圆研究所合作,开展精品桂圆林建设工作。与北京绿十字团队合作,以高水准打造“稻田艺术剧场”,丰富村民生活,如今“稻田艺术剧场”已经成为村民集体活动中心、婚礼举办地、研学教育实践点。

观胜银河村:“人才+资源+社会”,社会组织共建激活村民内生动力

银河村是脱贫村,村集体经济和产业刚刚起步,村庄面积大、社户分布较散落、空心化程度较高,导致留守的村民向心力薄弱。2020年8月,银河村被确定为全市开展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试点村。

村支两委通过培养社会组织进行共建服务,发挥社会组织调动资源、引入资本、驻地陪伴的优势,进行“陪伴式乡村运营共建计划”,补齐了村级党组织人力、智力短板。以集体活动提高村民的社区归属感,以文化挖掘激发农民的自尊自信,以引进来走出去的技能培训丰富村民的就业渠道,促进理想村庄的重构。

引进社区服务团队,共建共生,激发内生动力。引进服务社区的青年团队,以激活村民积极性为一阶段目标,一方面增加集体活动频率,一家一户走访调研,邀请村民同庆传统节日。另一方面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小院讲堂为载体,开展好“讲、评、帮、乐、庆”特色实践活动。。

调动高校资源,创意共建,构建文明新风。为改善人居环境,共建最美庭院,村集体从人居环境整治着手,号召村民组建“银行环卫队”,初期便有30余位村民加入。每周六下午,村民主动在小院讲堂集结进行环卫队义务服务,逐渐形成村庄文明乡风;同时,通过入户宣传,指导居民进行居室布置、庭院美化、垃圾分类、杂物存放和植树栽花,深入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近半年,银河村乡村整治环境大幅度提升,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村庄文明风尚显著提高,村民对村集体的认可度也大大增强。

村支两委趁热打铁策划“银河村最美庭院设计大赛”,初期就有9户村民主动报名加入,调动高校资源汇聚浙江建设技师学院、重庆文理学院等8所院校团队的63个设计作品,把庭院环境改造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窗口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主战场,创新开展“校村合作”的共建模式,激发村民自己家园自己建的主动性。

持续吸引民宿规划、技能培训、花园种植等村庄发展资源。社会组织入驻村里后,在协调资源进村的同时,带来了大量的年轻人、专业方面的能人进村,包括香薰精油制作人进村开展技能培训、文创产品研发资源就村庄血橙、枇杷、中草药等特产进行研发及文化包装等;送意愿参与农家乐运营的村民“走出去”学习培训;结合本村柑橘种植和肉兔培育的产业特色,请农业技术专家走进“小院讲堂”和田间地头,为村民和村集体开展农村产业发展、农业技术培训、产品销售指导,解决群众生产发展问题和技术难题。 

(免责声明:该展示案例内容系发布单位或个人自主供稿,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责编:董童、李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