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健康·生活>>2021年专题策划>>2021乡村振兴示范案例征集展示

以“家和文化”建设为抓手 创新乡村治理方法

2021年10月09日14:07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仁镇徐庄村以“家和文化”建设为抓手,立足服务群众、服务民生、服务发展,持续深入一线,积极创新乡村治理方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徐庄村落地生根,实现了村强民富,经济社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背景

徐庄村,坐倚通城东首,毗邻南通机场,金通大道横贯东西,宁启铁路穿村而过,沪陕高速兴仁互通立交座落其中。村辖面积2.8平方公里,12个村民小组,现有3480人。近年来,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徐庄村在人口管理、人居环境整治、征地拆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领域面临的情况日益复杂,社会治理工作压力呈现叠加态势。

在社会治理创新实践过程中,徐庄村高度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建设,面对问题不回避、不推诿,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以“五位一体”党建惠民联动工作体系为依托,通过党内民主推动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努力拓宽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渠道,丰富基本公共服务内容和形式。始终坚持“徐庄村事、徐庄人议”的原则,把百姓关心的事拿出来让百姓议,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充分发挥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以协商倾听民意,以协商破难题,以协商定决议,激发了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村民自治的参与能力,推进社会治理方式不断科学化、民主化、有效化。

二、做法

(一)服务群众,夯实和谐稳定新根基,实现美丽乡村、人人爱护

一是以和为贵,筑“徐庄之家”。以“和”为主题、“家”为元素打造徐庄服务之家、教育之家、和谐之家。依托一站式服务平台,在村公共服务中心内设置150平方米的服务大厅,按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办结的要求,为群众提供热情、便捷、高效的服务。依托“1+N”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在配套办公用房内分别设置了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棋牌室、健身室、志愿服务站以及3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活动厅,为群众茶余饭后和精神文化活动提供阵地保障。依托“多室合一”,优化村综治、法治工作室、警务室、调解室、驻村法官(法律顾问)工作室设置,整合多方资源,共同开展矛盾化解等专项服务,推动社会治理从事后处置向源头治理转变、从被动应急向标本兼治转变。

二是以文化人,促乡风文明。着力打造“家和”文化品牌,“家”是团结的力量,“和”是工作的动力,把“家和”理念贯穿基层治理服务的始终。创立了村级月刊《徐庄人》报,设村庄管理、百姓民生、道德教育、法润徐庄等10余个栏目。

三是以美动心,享健康生活。老百姓生活需求品质越来越高,环境的美丽整洁成了老百姓最大的诉求。近年来,徐庄村紧紧围绕村民需求,打造了一批又一批民生工程和实事项目。2020年,先后投资320万元,完成了徐庄村中心路提升改造、垃圾分类积分奖励超市、农户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绿地生态公园和徐庄“家和”文化园等民生实事项目,满足了村民的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要,推动了美丽家园新农村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积分奖励超市的建成,不仅向村民宣传了垃圾分类的好处,得到了“收益”,更培养了村民的良好习惯,推动了村居环境的美化。

(二)服务民生,共议共决民生实事,实现民得实惠、党得民心

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探索建立了民情征集制度。自下而上征集议题,做到村民目光聚焦在哪里,议题就在哪里,村民关心什么,村“两委”就做什么,真正把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落到实处。

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以恳谈倾听民意、以协商破解难题、以规范施行决议,把网格微家建在群众家门口,把矛盾解决在群众家里。村干部在基层治理中始终坚持“腿勤、嘴勤、手勤”,以勤换情。四议两公开、有事好商量,通过各界人士、群众党员代表共同商议,凝聚群众好点子、乡村治理有路子,用更接地气的方法解决问题。要真心抓实群众最盼的事,用心做好群众最难的事,耐心解决群众最需的事。矛盾不可避免,看是就是如何化解。主动迎上去,只要村干部团结一条心,发挥党员、村民组长作用,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三)服务发展,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径,实现交流创新,互惠互利

一是以服务企业创造价值。为企业解决困难垃圾处理难问题,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建立了包括安全生产、社会保障、企业老总等网络交流群,大家在群里相互交流生产和生活的点点滴滴。线下村委不定期举办各种交流活动,包括企业党组织交流会、妇女职工联谊会、安全生产宣传培训会、社会保障联系会等等活动。通过线上与线下“双线”结合的方式,促进企业间的相互交流,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二是以服务为群众创造收入。主要是做好群众推荐就业和扶持创业,全村呈现人人有事做,户户有收入,家家忙挣钱的氛围。三是以服务为集体得效益。去年村集体收入245万元,使二三产业经济支持一产发展,延伸产品链,让老百姓口袋鼓起来,日子好起来。

(免责声明:该展示案例内容系发布单位或个人自主供稿,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责编:曹淼、李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