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集体经济发展 “五型路径”增强乡村治理效能
一、背景
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辖区面积1284平方公里,辖11个镇(街道)147个村(社区),其中现存乡村形态的村(社区)共有123个,占比达83%。大邑县境内海拔落差近5000米,高山丘陵平原呈“七山一水两分田”之势,拥有诗圣杜甫笔下“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西岭雪山、中国博物馆小镇安仁古镇、中国道教发源地鹤鸣山、佛教南传第一站雾中山、最后的川西坝子新场古镇等6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四川省拥有4A级景区个数最多的县。
近年来,大邑县严格落实“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尊重民意的原则,聚焦雪山大邑公园城市建设目标,充分发挥山丘坝自然生态资源优势,以创新集体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为抓手,建立集体与个体的利益链接机制,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引领村(社区)治理的效能,力促乡村振兴在大邑县走深走实、见行见效。同时,通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培育壮大村(社区)优势产业,以发展促治理,不断营造乡村幸福美好生活场景,实现村美、业兴、人和。
二、做法
(一)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凝聚工作合力,齐抓共管构建全域推动格局。
针对集体经济发展缺统筹、缺合力等问题,大邑县采取“县委统筹+一村一策”方式,探索建立集体经济全域统筹推进工作机制。
一是完善责任链条。建立责任落实机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统筹协调,财政、农业及相关部门支持配合,镇村具体落实的工作体系,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列为镇、村两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硬性指标,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二是强化政策配套。摸清全县147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组织县级相关部门在产业扶持、土地保障、政策奖补、金融税收、人才保障等方面统筹出台23项扶持举措,配套政策解读细则,简化登记注册、税收优惠申报等事项办理流程,扭转政策分散、缺乏统筹的状况。
三是创新工作机制。实施镇村“一村一策”计划,建立“一月一调度”制度,推动国土规划、法律保障等关键政策落地落实,强化县、镇、村三级联动、全域推进。建立帮带机制,组织县域内50家规上企业党组织与示范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聘请50名党建、经营管理、实用技术等领域专家作为“指导员”,采取培训辅导、研讨交流等方式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释放发展活力,因地制宜探索“五型”发展路径。
坚持把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突出“农”的生态赋能、“商”的价值逻辑、“文”的品质浸润、“旅”的聚人引流、“体”的品牌集聚作用,改变过去粗放式、单一化的发展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探索实践出五种类型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一是强化抱团发展,走“股份合作型”发展模式。坚持“集体领办、按比分红”原则,把荒山、荒滩、荒地、荒水“四荒”资源作为股份,参与企业经营,获得稳定的经济收益。全县有25个村(社区)集体把“三资”量化为股份,采取股份集中、多村合股等方式发展集体公司参与市场经营。
二是强化产业支撑,走“资源开发型”发展模式。在坚持开发利用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统一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村域内的自然资源潜力,创办集体经济实体,发展经济作物、乡村旅游等产业。
建立“资产注入+自主经营”管理机制,挖掘山、水、林、地、矿产等资源潜力,组建资产运营公司,通过流转土地经营等方式发展种养殖业,集体领办培育农家乐、度假村等发展乡村旅游,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三是强化盘活利用,走“资产经营型”发展模式。引导和推动村集体盘活闲置、低效使用的各类集体资产,做好存量资产流转租赁经营。建立闲置低效资产处置机制,开展清资核产,对不具备自主经营条件的闲置、低效使用办公用房、老校舍、厂房、仓库、铺面等集体资产,开展流转租赁经营或入股分红,增加集体收入。
四是强化资产积累,走“项目带动型”发展模式。建立“政府+社会”双向投资机制,用好用活各类惠农政策和财政资金,将财政投入资金进行量化为集体资产或收益分成,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业基础设施、扶贫开发、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在实现“小钱办大事”的同时积累集体固定资产。
五是聚焦生产生活,走“服务创收型”发展模式。建立“专业化+市场化”服务机制,针对产业功能区、产业园区和新型社区等多样化生产生活需求,成立70余个集体经济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按照“有偿、微利”原则,积极开展劳务用工组织、物业管理、社会组织孵化等各类服务,就近就地新增就业岗位4000余个。
(三)坚持以效益为纽带激发内生动力,共建共享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针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群众参与少、缺活力、缺监督等问题,探索建立民事民议、政策激励、过程监督、利益分配等机制。
一是建立共同参与机制。按照群众认可、群众参与、群众受益原则,推动群众共同谋产业、议项目,先后发动党员群众出资入股近2000万元,腾退闲置农房、水塘等资源资产80余处,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现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干群一起干”的转变。
二是创新激励奖补方式。统筹省市县各类支农、惠农奖励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推行村干部“基本报酬+考核绩效+集体经济发展创收奖励”的报酬制度,允许按照不高于当年集体经济经营性纯收入新增部分的20%提取奖励资金,对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奖励,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是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和村财镇管制度,建立会计委托代理制度,创新账目数据“网上监督”“指上监督”,严格对村级集体经济开展监察、审计,确保集体公司收支透明、合法经营。探索研究“容错纠错”机制,增强村党组织引领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四是完善共享分配制度。集体经济发展收益实行“留一点、分一点、用一点”,经民主程序讨论决定,按一定比例预留部分收益作为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保障村民分红占比,积极发展基础设施维护、公共服务、社区营造等公共服务事务。
(免责声明:该展示案例内容系发布单位或个人自主供稿,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