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崇礼有一支170人医疗团队

快,快,第一位伤员要来了!

2021年03月03日08:32 来源:京报网

2月16日至26日,“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测试活动举行,北医三院崇礼院区作为冬奥定点医疗保障医院,170名医护工作人员同北医三院等支援专家一起,第一时间准备各项工作,亮出最佳状态。

■ 标配速度 20分钟内完成地面转运

2月16日一早,北医三院崇礼院区院长敖英芳和同事们一起来到指挥大厅,大屏幕上,院区抢救室、手术室以及各个诊室迎战的实时画面一览无余。

测试赛第一天,天气不太好。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气象中心发布大风天气提示,山顶阵风可达9至10级。冰雪运动比传统项目危险性更大,不良天气下,速度与激情往往会带来严重的身体损伤。

突然,对讲机响起:“赛场救治指挥中心准备接诊伤病员。”指令传来,敖英芳心里一沉,第一位伤员要来了!

患者是一名外籍伤员,在赛道检测工作中左膝受伤。应急救援方案立刻启动,伤员被迅速转运至医疗救治点,进行必要的处理后,转运救护车往北医三院崇礼院区方向飞驰。

根据急救转运工作人员汇报的情况,院区医疗救治组做出预案:初步考虑韧带损伤,运动创伤专家待命接诊,其他专家协同,核磁检查做好准备。

急救车直接停在创伤中心大楼接诊大厅门外,伤员被迅速送进放射科接受核磁共振检查,结果证实了最初的判断——左膝前交叉韧带断裂。

在进行了膝关节相应治疗与支具固定后,这位26岁的外籍伤员被救护车送回居住处。离开医院的时候,小伙子对医护人员高水平的治疗与良好的服务竖起了大拇指。

从伤情报告到雪场转移,再到接受救治,整个过程不到20分钟。而这是一种“标配”速度。2月26日,冬奥测试赛完美落幕,11天里,北医三院崇礼院区作为距离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最近的定点医疗保障医院,承担救治了所有由赛场转出治疗的运动员与赛事技术工作人员,并成功救治,每例转运时间均不超20分钟。

测试保障期间,该院区进行了6次全流程不同病种的演练,每次演练都统计着接诊、检查、治疗的时间,精确到秒。

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院区医护人员都习惯随身带着一本《崇礼院区冬奥医疗保障运动员救治流程口袋书》。这本书不断改版升级,如今已经有22页的容量。“冬奥医疗救治,精准的同时,快字当头。这肯定不是最后的样子,我们每一天都有新的变化!”崇礼院区副院长杨渝平说。

■ 有力保障 直升机转运实现云端会诊

直升机医疗救援是崇礼院区医疗保障的又一保障。利用这一方式,从云顶场馆到崇礼院区的转运时间被压缩到4分钟。

“报告总部,云顶场馆B区坡面障碍技巧赛道发生运动员颅脑损伤、颈椎骨折,请求直升机救援!”2月21日,云顶场馆医疗队联合院区进行航空救援演练。获得批准后,赛场救援型直升机到达运动员的受伤位置,以绞车形式实施紧急救援。

受伤运动员被迅速送至索降点,到达医疗救治点进行简要的评估处置后,由救护车送至停机坪,由转运型直升机转运至崇礼院区。

对于北医三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刘彬来说,这一切并不陌生,航空医疗应急救援演练每个月都会进行。不过,2月21日这天的演练有些不同,崇礼院区将第一次实现直升机内医疗救助视频图像实时回传。

院区的救治指挥大厅大屏幕上出现了转运直升机舱内实时画面,影像清晰、声音稳定、交流顺畅。成功了!

“通过直升机救援的伤员往往伤情更重,病情瞬息万变,让专家团队在第一时间内介入尤为重要。医院请来技术团队,在直升机和地面转运救护车中安装5G实时转播终端,这次冬奥测试赛终于派上用场。”刘彬说。

自测试赛开赛首次启用后,地面指挥中心控制系统不断升级,从2月21日起,这块硕大的屏幕不仅可以直连院内各个手术室、抢救室和诊室,还能实时传递救护车或转运直升机里病人的各项生理数据,专家在指挥大厅就能远程给予足够的指导,保护病人在转运的过程中得以有效的监护治疗,云端会诊成为可能。

2月25日下午,北医三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崇礼院区副院长郭丽君为一患者进行了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这是崇礼区第一例冠脉造影术,手术前后仅用时十余分钟。这间先进的复合DSA(血管造影机)手术室里,滑轨CT、自主研发的超高端科研型高场磁共振、多功能手术床,顶尖的医疗设备一应俱全。手术室和空中医疗救援平台贯通,患者到达停机坪后可通过电梯直接来到手术室或急诊抢救室。“DSA手术室的启用,使得寒冷、高原环境下高发的心血管疾病能够得到快速、有效地抢救,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郭丽君说。

北医三院基建处处长、崇礼院区副院长赵奇侠介绍,刚刚启用的创伤中心楼就是一个小型综合医院,门诊、急诊、检验科、放射科、超声诊断科、手术室、病房,还有康复中心一应俱全,还为运动员配备了专用的X光机和CT设备,所有救治在一个楼里就能做完。

■ 数据支撑“赛场上的伤这里都能治”

测试赛前,崇礼院区专家团队将附近的富龙、银河、万龙三大雪场全部考察了一遍,雪场每年接待了多少人,有多少人受伤,救治转运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哪些问题,容易受伤的类型等都一一摸排,并对往年冬奥会的伤病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

“摸排中发现,颅脑和颈椎外伤的患者最多,占到30%;紧随其后的是关节、韧带和肌肉损伤患者,接近30%;骨折为20%,其他的为一些常见损伤和突发病。”杨渝平介绍。

有了数据支撑,赛前对专家资源进行了合理的调配,医疗专家组也对可能发生的状况有了预判与准备。

2月22日,一位运动员在比赛时意外摔倒。转运至崇礼院区时,这位运动员的双下肢已有明显的抽搐感,核磁显示,其头颅、面部和肢体部位均有复合伤。医务科科长杨钟玮组织神经外科、骨科、放射科专家进行联合会诊与有效治疗,不到24小时,运动员就得到了基本恢复。

在运动场,一个医学判断有时会影响到运动员的整个职业生涯,容不得半点疏忽。2月17日,一位运动员出现膝关节扭伤,听到医生判断是韧带断裂的消息时,心里非常难受。因为一旦做手术,职业生涯可能就此断送。通过调取以往的训练数据,几位运动医学专家会诊评估,最终决定:不做手术,保守治疗。听到这个消息,病人立刻转悲为喜。

“到了北京冬奥会,运动员更多,竞争更激烈,也容易出现损伤,对医疗资源会有更高的要求。”杨渝平说,北京冬奥会时,医疗保障团队专家数量也会比现在更多。

依托北医三院,背靠北大医学,崇礼院区有了更大的底气。测试赛的前一天,北医三院派驻神经外科、运动医学科、骨科、普外科等11位专家前往崇礼院区,个个都是业务骨干。考虑到应急救援中可能会发生紧急输血问题,张家口市卫健委又专门派驻了3位血库检验专家。同时,北大口腔医院的一位颌面外科专家也驰援院区,加上崇礼院区的专家组,形成了医疗科目齐全的总体医疗专家组,全力投入此次医疗保障工作。

“崇礼院区已经完全具备医疗保障2022年冬奥会的能力,这次实战考验,我们过关了!”通过这次测试赛的医疗保障工作,北医三院崇礼院区院长敖英芳的心里更有底了。

2018年7月,这里还只是一所县级二甲医院,如今,院区经过快速建设提升,已经华丽转身,成为国家运动创伤区域医疗中心。 记者 杨绪军

(责编:崔元苑、孙红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