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教师手中的戒尺还应以爱为本

评论员 屈旌

2019年11月27日10:24 来源:楚天都市报

日前,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引发热议。记者多方采访,武汉的学校、家长、老师对此都有不同的看法,关注的重点都在于惩戒如何执行,尺度如何把握。(据11月25日《楚天都市报》)

此次征求意见稿出炉的最大意义,就是以法规的形式明确:“教育需要惩戒”。严师才能出高徒;玉不琢,不成器。如果总是担心“琢”得太狠,伤了宝贝,那璞玉就永远不会绽放光彩。因此,规则中明确指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赢得了众多支持。

此前,“惩戒”在教育中被视为“危险区”。有的老师没把握好尺度,将惩戒变成了体罚;有的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对惩戒小题大做,造成家校裂痕;有的学校怕惹麻烦,干脆不事惩戒,放弃了教育职责……凡是种种,并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要看到,规则绝非一劳永逸的良方。老师大多认为,虽然有了规则,但还是需要家长足够的理解和支持;而家长也有担忧,惩戒确有必要,但也暗藏风险。大多数家长既想让孩子在严管中成才,又不敢让他们经受一点风雨,心中无比纠结。可见,规则确定只是第一步,真正要用好教育惩戒权,既拿捏好尺度,发挥最大效果,还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

当下关于“惩戒”的争议,根源在于社会信任的缺失。每每谈及,总会有人说起从前,不少家长入学时,都会嘱咐老师,“管严一点,该打就得打”,并不是原来的学生更抗打,而是家长真心相信老师都是为了孩子好。如今,随着时代变迁,信任或许不再像从前那么简单,但发自内心的爱是不会骗人的。大家所一直强调的尺度,其实也来源于内心的温度。“惩戒权”既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促使学生纠正错误,约束行为,吸取教训,学会敬畏。

从爱出发,向爱而行,以爱为本。科学、适度的“小惩大戒“,不但会成为学生现在进步的动力,还能成为将来深刻的回忆。长大后某一天,能笑着说出来,能懂得师恩深重。这样的戒尺,抬起落下,方更具威严,更有回响。

(责编:李轶群、许晓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