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打通药品供应“肠梗阻”

刘志勇  姚常房 李琳

2018年03月09日08:27 来源:健康报网

  保证药品的安全供应是关系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民生问题,也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保证常用廉价药品的正常供应、加快创新药物的临床使用,一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全国两会期间,不少医药卫生界的代表委员针对加强药品供应保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监管切忌“一刀切”

  鱼精蛋白、地高辛片、放线菌素D……近年来,市场用量小、价格低廉的药品短缺现象时有发生。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蒋健教授表示,导致药品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原料药价格上涨、环保设施升级改造、物流成本上升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以致利润下降,影响企业生产的积极性。

  原料药短缺是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福药业党委书记李杰今年重点关注的问题。2017年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的一次调查显示,因环保原因停产限产、市场垄断控制销售是造成部分原料药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我国生产的约1600种原料药中,很多品种只有少数企业具有生产文号;另外由于生产不经济、环保不达标等原因,一些即使是文号较多的品种,真正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也很少。”此外,一些生产企业或中间商采用控制某个品种的全部原料药供应方式,大幅抬高产品价格,也造成一些制剂厂家无原料药可采。

  李杰建议,强化环保监管应与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切忌“一刀切”。要完善标准,使企业有章可循,按标准治理,合法生产。同时,给予企业整改缓冲期。

  蒋健指出,浙江、江苏等省份已制定低价药目录,但国家层面尚无统一的界定标准及目录,相关政府部门应开展可及性调研,遵循临床疗效好、价格低廉的特点,制定国家低价药目录,开展定点生产。李杰则从企业的角度进一步建议,针对市场用量小、容易出现供应短缺的小品种,推动上游原料药企业和下游制剂企业组建“药品生产联合体”,实现一批短缺药的稳定生产供应。

  监测预警可政企联手

  2017年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9部门发布文件,要求建立短缺药品信息收集和汇总分析机制,完善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清单管理制度。

  蒋健建议,在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中,切实加强政府部门和药品生产企业的联网合作,注重药品短缺的原因分析,借助预警体系,与企业建立起预警通知、生产安排、配送调配等信息化供应链监控系统。当库存量与消耗量接近时,提前预警、提早干预。同时,了解全国各省份的库存和消耗情况,在部分省市出现药品短缺前,采取及时的统筹调拨措施。

  蒋健表示,应加强落实各级医疗机构处方点评和审核,限制以效用相仿的高价药替代低价药,切实保障合理用药和低价药的临床使用量。“可考虑在省级层面建立合理用药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将药物疗效评价、药物年销售额、处方评价、不良反应报告、剂量审查等设置为关键参数,将低价药和与其效用相仿的高价药目录纳入数据库检索系统,以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药品使用和管理情况”。

  给创新药更多“敲门”机会

  长期以来,创新药物难以及时“敲开”医保目录的门,成为制约更多患者获得创新药物的一大瓶颈。2017年,沉寂8年的国家医保目录终于作出调整,经由人社部与相关企业开展谈判,癌症、心血管病等领域的36种价格较高、临床需求迫切的创新药得以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且平均价格降幅达44%,各界为之拍手叫好。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建立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给创新药物一个可以随时或定期“敲门”的机会,同时出台国家医保目录的谈判实施细则,并对相关药品的临床疗效进行公开透明的循证评估。

  创新药物纳入医保目录后,各地对目录的执行程度、药品能否进入医疗机构使用,成为影响患者可及性的“最后一公里”。全国人大代表、浙江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指出,创新药物在市场准入环节面临着重重难关,包括药品招投标、二次议价、医院药占比控制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药的临床应用。

  葛均波建议,国家应对谈判药品设定最低报销比例要求,并强化对各地执行力度的要求;同时扩展患者获得创新药物的渠道,鼓励企业设立直销患者的独立药房并纳入医保定点,提高患者在医院外获得创新药物的可及性。

  由于种种原因,仍有国外创新药品难以短时间内进入我国,造成有需求的患者无药可用,这也是出现海外代购药品现象的原因。葛均波建议,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先行试点,允许未在我国上市、已获得欧美上市许可的药品跨境保税零售,给国内癌症等重症患者提供一条合规的“淘药”通道。

(责编:盛月、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