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早期发现才是肿瘤良药 及早介入康复可改善预后

2017年12月21日09:00 来源:新民晚报

近年来,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逐年升高,在大中城市已成消化道排名首位的恶性肿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肿瘤科学科带头人刘天舒教授表示,目前人类医学仍无法完全征服肿瘤,因此早期发现对肿瘤患者而言尤其重要。此外,人们往往认为康复应在治疗后进行,其实先进的康复理念应是从术前即开始介入。康复并不仅限于术后,应开始于围手术期,并贯穿整个肿瘤治疗全程。

早期发现最重要

55岁的李先生在体检项目中的粪便隐血试验一项中,检查结果显示阳性。一开始,李先生并没有重视,只认为是多年的痔疮所致。在连续两年检查都显示阳性后,便在医生建议下进行了肠镜检查,最终被确诊为早期肠癌。

对于结直肠癌,中国早诊早治的现状还并不令人满意,早期病人还是低于整体病人总数的10%,而在欧美等地区,早期病人占30%左右。对于肿瘤局限于黏膜层的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超过95%。

体检中最容易忽略的是普通的粪便隐血试验。刘天舒教授指出,粪便隐血试验能够检测出50%~60%的大肠癌和30%左右的癌前腺瘤。有些人觉得粪便隐血试验存在“假阳性”可能,即使检查结果有问题,也不愿意接受肠镜的进一步检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提高。临床中经常可见一再延误至便血,甚至急性腹痛肠梗阻发作,才得以明确诊断的结直肠癌患者。

刘教授坦言,尽管粪便隐血试验价廉,易操作,如痔疮、胃溃疡、小肠出血都可能会导致假阳性,因而粪便隐血试验的准确性不是非常高。而肠镜作为筛查大肠癌最重要检查手段,能对肠道进行直接观察,尤其是对于反复数次粪便隐血试验都是阳性的患者,一定要进一步肠镜检查。专家建议,50岁的普通人群如果从未做过肠镜,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也要做一次肠镜检查,如果没有异常可5年后再做一次。如果有大肠癌的家族史,40岁或更早就应该进行肠镜检查。

个体化治疗更精准

近年来,外科手术越来越向微创化方向发展;抗肿瘤药物中新的靶向药层出不穷;传统的放疗也正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面对不断推陈出新的治疗方法,许多患者尤其是刚刚发现肿瘤的患者,很容易陷入迷茫,到底哪一种方法对自己更有用?

刘天舒教授认为,选对医生,选对首次治疗方法非常重要。先手术还是先化疗,结果可能大相径庭。只有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进行多线治疗,才能最大程度地对抗肿瘤。而对于那些病情十分复杂,尤其是站在治疗的十字路口不知究竟该如何走的患者来说,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模式。

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能打破不同科室之间的界限,由来自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放射科、病理科、内镜中心等多个相关科室的医生组成工作组,根据患者的身心状况、肿瘤的具体部位、病理类型,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应用现有的多学科各种手段开展治疗。“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让各科的医生们不再单打独斗,而患者也不必在各种治疗选择中纠结不已,避免了走弯路。”刘天舒教授说道。

及早介入康复更有效

提到康复,多数人的印象都会聚焦在心脑血管或骨科领域,其实对于肿瘤患者,及早介入康复治疗,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刘天舒教授介绍,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国外已较为普及。这是指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应用各种已证实有效的方法以减少手术应激及并发症,加速病人术后的康复,它是一系列有效措施的组合而产生的协同结果。在围手术期,采取包括术前与患者充分交流、无需口服抗生素和肠道准备、无需术前禁食、无需麻醉前用药、无需常规放置胃管、采用胸段硬膜外麻醉和镇痛、采用尽量小切口、无需常规放置引流;术中注意保温、控制补液量;术后早期离床活动、术后口服非阿片类止痛药、术后预防恶心呕吐、术后促进胃肠蠕动、术后早期拔除导管、围手术期口服营养支持、审查患者依从性等等。与此同时,结合中国传统医学,采用泡饮中药大黄、足三里穴位注射等,来预防肠梗阻和促进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叶雪菲)

(责编:聂丛笑、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