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专家强调:癌痛治疗应及时、充分、到位

衣晓峰 魏娜

2018年02月09日08:46 来源:中国医药报

有人说,很多癌症患者并非死于肿瘤本身而是死于疼痛。据统计,目前在我国去世的癌症患者中,有半数是在疼痛的煎熬中死去的。研究显示,慢性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就可能导致90%以上的人产生抑郁。因此,癌痛治疗在我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如何解决疼痛、遏制疼痛,让患者有质量地生活,有尊严地离去,成为专家们持续关注的热点。

日前,在冰城哈尔滨市召开的第二届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疼痛委员会学术年会及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肿瘤与麻醉学组会议上,国内外专家对麻醉与镇痛方法和癌症患者特别是晚期患者生存期、神经功能、生活质量等相关领域最新研究热点、难点、焦点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专家一致认为,癌痛未被控制,就意味着病情未得到控制。专业医生需要对疼痛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确定疼痛严重程度、强度、定位、分布及患者对疼痛的态度,并深入掌握疼痛对应机制、情绪困扰与疼痛相关功能损害及限制。

黑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主委、哈医大肿瘤医院副院长王国年教授指出,随着医学进步,很多病人会长期带瘤生存,如果癌痛问题得不到有效缓解,将会严重影响病人整体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镇痛是医生第一步要做的,好的止痛手段有望为晚期患者失志现象(如绝望、无望感、无助感、生命意义与目的的失落感)“踩刹车”。而消除癌痛,患方及家属也应转变观念,走出认知及用药方面的误区。

据介绍,我国用于癌症患者的吗啡类止痛药消耗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意味着众多病人未能得到有效镇痛。王国年认为,由于很多临床医师对止痛药物认知不足或缺乏应用经验,加上癌症患者视疼痛为不可避免的常态,或担心镇痛药易上瘾而拒绝使用等,常导致癌痛治疗不到位、不充分、不及时。由此,他指出以下误区并予以解答。

误区一:出现癌痛忍着,能不吃药就不吃药 放疗、化疗有半数的患者会同时出现疼痛。很多患者和家属认为,癌痛就是一个症状,无关紧要,能忍则忍。其实,疼痛不仅影响情绪和日常活动,对正在进行的抗肿瘤治疗效果也非常不利。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抗肿瘤治疗的同时加上疼痛治疗,达到双赢目的。这样,有了好的生活质量,患者就能更好地接受抗肿瘤治疗,其生存时间自然就会较长。

误区二:出现癌痛就是晚期,没有治疗价值了 很多人认为癌症一旦出现了疼痛,就意味着进入晚期,没啥救治价值了。其实不然,因为30%以上的癌症患者在早期就会出现疼痛,半数患者在治疗期间会有疼痛,而疼痛的出现并不意味癌症到了难以控制的程度;即使是晚期患者出现疼痛,也应予以积极治疗。

误区三:止痛剂能使疼痛部分缓解即可 需要纠正的是,应用止痛剂的目的是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无痛睡眠是止痛的最低要求,理想的止痛效果除了达到此目标外,还应争取达到无痛休息和无痛活动的目标,从真正意义上提高生活质量。

误区四:止痛药物是毒品,吃上就会成瘾 目前的止痛药物以口服吗啡类药物为主,按照医生安排合理服用是不会成瘾的,并且能够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误区五:最安全有效的止痛药为哌替啶 实际情况是,因毒性大、止痛效果差,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哌替啶列为遏止癌症疼痛时不推荐的药物。

误区六:吗啡易成瘾,可能终身用药 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均证实,患者口服吗啡或应用透皮贴剂,极少成瘾。一旦使用阿片类药,如癌症疼痛病因控制及疼痛消失后,随时可以安全地停用阿片类药。癌症疼痛者长期使用阿片类止痛药,可能需要逐渐增加用药剂量,在疼痛缓解时也可以成功撤药,这种对药物“身体依赖”现象应与所谓的“成瘾”加以区别。

误区七:癌痛治疗治标不治本 一些人认为,癌痛的治疗只是治标,对抗肿瘤没有实际意义,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治疗癌痛不仅是吃止痛药,还包括神经丛损毁术、神经阻滞术、粒子植入术、射频消融术,都是通过直接杀死肿瘤细胞达到缓解作用。也就是说,这些手段能起到杀死肿瘤细胞和缓解疼痛的双重功效。对于神经丛毁损、神经阻滞和药物治疗等手段,也能够通过缓解疼痛而大大改善生活质量。

王国年教授强调,忍痛对抵御癌魔百害无一利,唯有从根本上控制癌痛,才能使患者更有尊严地生活,让延长的宝贵生命更有质量。

(责编:聂丛笑、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