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换思路,遇见新疗法

王潇雨 王蕾

2018年02月09日08:39 来源:健康报网

前沿技术开辟新天地

新工具带来了更多的创新机遇。基因组编辑技术自2017年开始深入到疾病治疗。此次评选出的重大进展两项均与基因组编辑技术有关:一项是基因组编辑用于遗传性疾病治疗,另一项则瞄准癌症。

关于遗传性疾病治疗,美国俄勒冈州健康与科学大学的研究人员尝试改造人类胚胎的基因组来修复引起肥大性心肌病的基因突变。对这一创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谷峰表示,该成果惠及临床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但基因组编辑技术确实给一大类治疗手段非常有限的遗传疾病带来新期待。基因编辑定点修复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效率。尤其在两孩时代,通过该技术有可能帮助高龄孕妇去掉多余的染色体、纠正带有突变的人类胚胎从而达到治疗遗传病的目的等。

而在癌症治疗领域,首个用于对抗癌症的人类基因编辑疗法Kymriah,被誉为迄今为止最为个性化定制的方法。

“2017年是基因工程重组淋巴细胞治疗肿瘤的元年。”据介绍,美国FDA批准靶向CD19的CAR-T药物Tisagenlecleucel(Kymriah),用以治疗25岁以下青少年难治性或二次复发的急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接着,FDA又批准另一种靶向CD19的CAR-T药物Axicabtagene ciloleucel(Yescarta)治疗成人难治性弥漫性大细胞性B细胞淋巴瘤。

“基因工程重组技术能在患者体外将没有抗肿瘤效应的淋巴细胞或非淋巴细胞改造成具有免疫杀伤效应的细胞,这种量身定制的具有特异性的细胞,能准确杀伤肿瘤细胞,使所有肿瘤患者都有可能从免疫治疗受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生物治疗中心副主任张晓实教授介绍,目前多种基因工程重组细胞正在研究中,CAR-T是其中一种,它通过基因工程重组技术使T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和攻击带有特定标记(抗原)的肿瘤细胞。类似的技术还有TCR-T(T细胞受体修饰的T淋巴细胞)、taNK(靶向活化的自然杀伤细胞)、aNK(活化的自然杀伤细胞)、haNK(高亲和力自然杀伤细胞)和具有免疫细胞功能的非免疫细胞等。

据了解,以靶向CD19的CAR-T上市标志基因工程重组淋巴细胞已成为投资热点。张晓实表示,伴随我国创新引资工程的实施,大批生物科技精英回归,我国生物技术紧随世界先进水平。数十家国内初创公司正在开发基因工程重组淋巴细胞,在未来2年~3年内将有CAR-T药物在国内上市。

“将CAR-T药物治疗范围从血液肿瘤推广到肺癌、肝癌等到实体瘤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发展基因工程重组细胞的瓶颈包括寻找适合的抗原、优化载体结构、调整细胞表型和组成、促进细胞浸润肿瘤组织、控制免疫应答强度和减轻治疗相关副作用等。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飞速发展,上述瓶颈将逐一突破,治愈肿瘤或将肿瘤慢病化将不是梦想。”张晓实说。

化简操作更实用

在已有的治疗方式中,如何转换思路,实现更便捷、更舒适、更实用的操作,GammaCore是典型例子。这是第一个供患者使用的非侵入性迷走神经刺激器。这种装置能通过电脉冲刺激神经,使患者头痛得以缓解。对于药物难于治疗的头痛来说,这是非常好的治疗方式。

“事实上,欧洲此前有类似的仪器,是类似耳机的装置,但并未经过美国FDA审批。这次美国FDA批准GammaCore进行丛集性头痛治疗,国内目前也有相关仿制品。”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副主任胡永生介绍,通过神经电刺激迷走神经治疗丛集性头痛和偏头痛,这种疗法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但如何把它开发成小型化的便捷设备,是GammaCore主要的创新点。同时,该仪器的另一个突破点是,经皮操作没有创伤,患者体验更好,而且患者可以自己操作,实用、方便。

在医疗各环节,打破旧框框,不仅使患者受益,更能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此次评选出的12项创新,在罕见病治疗领域亦有突破。巴登病是由于患者大脑中有缺陷的酶会导致神经功能严重受损,但替换酶太大,无法穿过大脑的保护膜。新的进展是,外科医生通过将一个端口插入到一个孩子的头部并注入酶替换药物Brineura(通用名cerliponase alfa),来绕过这个障碍。同时,该技术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类似的疾病。而在病理学领域,过去病理学家必须在显微镜下切片、染色和观察组织样本,将样本发送到第二意见的专业医生需要几天或几周的时间。此次推介的飞利浦智能病理学工作站,使用高分辨率扫描仪,将准备好的标本转换成数字图像,这些图像与显微镜下的图像一样详细,医生可以快速地向顾问同事发送病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病理科邓永键医生也表示,“数字标本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迅速是重要趋势”。

(责编:聂丛笑、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