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把孩子扔给“电子保姆”小心招惹“电视孤独症”

干玎竹

2017年11月21日08:05 来源:中国妇女报

编者按

近年来,手机、IPAD、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越来越普及,许多孩子早早就接触了这些电子产品,而且不少孩子还难免沉溺其中,成为“电视娃娃”或“电游娃娃”,患电视孤独症的儿童也日益增加。研究发现,患电视孤独症的儿童,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矫治,不光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育,对其智商、情商发育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将来也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很好生活。冬日来临,寒风呼号,孩子们的户外活动也越来越少,专家提醒,千万不要让孩子跟“电子朋友”太过亲密。专家建议,父母首先要好好陪伴孩子,让孩子远离手机和电脑等电子产品,多陪孩子玩,多跟孩子说话,每天至少保证高质量陪伴一小时。

冬日来临,光照锐减,寒风呼号,孩子们的户外活动也越来越少。首都儿科研究所神经内科董静静副主任医师提醒家长朋友,冬天,千万不要让孩子跟“一个朋友”太过亲密。这个朋友也是大人们的挚爱——电子产品,包括手机、电视、电脑等。

董静静介绍了她最近接诊的一个案例。3岁的扬扬不爱说话,也不听大人的话,一天到晚就看电视,一关电视就哭,电视比他亲妈还亲。扬扬家长说:“我们都很忙,没工夫搭理孩子,扔给他一手机,或者把电视一开,我们就自己忙去了。这孩子话说不了多少,也不爱搭理我们,不论在干什么,只要一听到电视响,立马就跑过去了,叫他都不理。”

董静静指出,扬扬就是一个典型的“电视娃娃”。随着电子屏幕日益普及,患电视孤独症的儿童也日益增加。对此,董静静笑称,她开的最多的处方就是“话疗”。她建议父母首先要从家庭生态环境、个体差异中找问题。首先要好好陪伴孩子,让孩子远离手机和电脑,陪孩子玩,跟孩子说话,至少每天保证高质量陪伴一小时,观察半年后再复诊。

有家长纳闷了:“孩子懂什么呀?电视、手机里不也有人说话吗?这不也是语言刺激吗?”

董静静解释,电视跟人最大的差别是电视不能跟孩子进行对话,因此孩子没有主动思考的过程。孩子学说话,就像电脑编程,是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只有周围的语言刺激累积够量才能产生质变的输出。如果语言输入特别少,输出自然也会少(学说话晚)。此外,孩子学习语言,还需要通过肢体接触、互动、眼神、表情等来认识语言所代表的真实内容。而且,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注,是情感的需求。

国外有关实验表明,动物界爱的一种重要变量就是“触感”,与有无食物来源无关。这与过去倡导的只要喂饱孩子就行、不要溺爱宝宝的育儿概念是完全相悖的。身体上的亲昵与接触,对婴儿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家长的关爱和陪伴,对于孩子的心智成熟和语言发展不可或缺。

董静静指出,有研究发现,患了电视孤独症的儿童,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矫治,不光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育,对其智商、情商发育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将来也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很好地生活。“电视娃娃”具体可能会有如下临床表现:

1.情感发育受阻。淡漠,不关心家人、玩具和周围事物,但不看电视就会焦虑不安。

2.智力发展受阻。语言发育迟缓,执行指令能力差,缺乏生活经验、学习能力、阅读能力、责任心。

3.社会能力的发展受阻。“电视娃娃”常常既忘了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他人的存在,完全陷入虚幻的情境之中。其不会与他人交往,不知道怎样对待周围的事物,分不清现实和电视虚构内容之间的差距,适应环境能力差,情绪波动大。

那么,孩子患了电视孤独症还能治好吗?董静静解释,每个孩子都有语言敏感期,如果错过了最佳敏感期,后面需要加倍努力。最终能达到什么样的治疗效果,主要还是取决于孩子受影响的程度与家长的改变和努力。而且要衡量治疗的效果,不能跟同龄人,要跟孩子自己比,有进步就是效果。

那么,电视还能让孩子看吗?怎么看才能让孩子受益?董静静也提出了“四大纪律”:

1家长自己要尽可能少看电视,更不要让电视声变成家里的背景声。家中至少有一个成人和孩子在一起,给他讲故事、玩游戏,和孩子进行语言和情感的交流。看电子屏幕时间不能太长,一般在半小时到一个小时左右。不要边吃饭边看,睡觉前不宜看。

2选择适当内容。帮孩子选择与他们年龄相适应的节目。暴力血腥内容或其他不适合儿童观看的节目应坚决不让孩子看。

3看电视也需要家长陪同。随着节目的进展,父母可以适当做些“旁白”和提示,帮助孩子增加理解。看完节目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谈论电视内容,培养孩子的分析、表达、记忆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4把节目内容引向现实生活。比如,看完《动物世界》后,可以带孩子到动物园;看完节目中的游戏后,可以跟孩子一起玩一玩;看完动画片后,也可以看看与动画片相同内容的书籍。

董静静特别推荐用阅读书籍代替看电视,因为读书是一个主动获取知识、推理互动的过程,对孩子的学习习惯、专注力和知识储备都会有很大帮助。

(责编:盛月、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