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高分机器人无法取代医生

罗志华

2017年11月19日08:26 来源:健康报网

日前,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发布了“2017年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临床综合笔试”合格线,“智医助理”机器人取得了456分的成绩,大幅超过360分的临床执业医师合格线。

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是医生执业准入考试,只有通过这一考试,才有机会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才能合法行医。既然“智医助理”通过了医考笔试,是否意味着在技术上已具备了从医的能力,可以独立为病人提供诊疗服务了呢?

在笔者看来,人工智能虽然医考过关,但远没有掌握诊疗所需基本知识与技巧。它之所以能够通过考试,无非是它的数据处理中心已被存储进了大量的医考题目,且这些题目能够轻易被它调阅。说穿了,它只是一个“考试机器”,甚至只是一个题库。当前市场上不少人工智能医疗产品,其智能多体现在调阅并汇总医学资料方面,是对已有诊疗经验的归纳与展现,并不具备智能产品所需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不要谈医学思辨能力。从目前来看,这类人工智能产品只能在临床上起辅助作用,还难以挑起看病重任。

此外,医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出的结论或许不确定,但这种不确定往往给予患者以希望。在看病过程中,医生总是不断调整和改变诊疗方案,这是不断追求最佳效果的一个过程,仅凭经验给出建议的人工智能,答案总是比较固定,是难以不断改进与调整诊疗方案的。

由此看来,在科研人员赋予人工智能医疗产品创造性思维之前,它只能作为医生的助手或“工具书”而存在。“智医助理”也是如此,它考试得分再高,也远不能与人的思维能力相比,只能供医生学习之用,或在看病过程中帮助查阅资料。至于医生的情感和温度,它更是永远无法企及。

(责编:盛月、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