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公共场所急救要“有心又有技”

于梦非

2017年08月11日08:50 来源:健康报网

近日,两位医生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抢救癫痫突发患者一事广受关注。其中一位医生直接将手塞进患者口中,另一位医生则飞快找出一管口红让患者咬住,协力合作让女孩无法闭嘴咬舌,随后展开急救心肺复苏术,最终患者脱离危险。在公众致敬医者仁心的同时,其急救方式也遭遇专业人士质疑。公共场所的突发急救事件屡见不鲜,如何才能正确施救成为摆在公众面前的一道思考题。

认知和技能间有偏差

“针对癫痫患者,最关键的是在发作中、发作结束后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者平卧、解开衣领,戴假牙的患者,若有可能,尽可能取出。头转向一侧,使得口腔分泌物自行流出,防止吸入和窒息。身边若有压舌板等物品,可以放置于上下牙列之间,防止牙关紧闭时舌咬伤。”北京积水潭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胡洪涛介绍,强直阵挛发作型的癫痫发作,舌咬伤概率比较高。压舌板的作用是避免舌咬伤而不会影响呼吸道,但手不能伸进口腔,口红形状粗大,容易脱落进入口腔内部,堵塞呼吸道。假如现场没有压舌板,不如什么都不放。宁可舌咬伤,也不能阻塞呼吸道。

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专家王一富解释,撬牙齿、塞东西防止舌咬伤,是国内公众急救的一大误区,实际上更易造成因牙齿、物体而引发的气管堵塞等二次伤害。即使是在医护人员中,这个误区也显得根深蒂固。

针对癫痫病人是否需要进行心肺复苏术,胡洪涛解释,一般公众认为失去意识就需要进行心肺复苏,但癫痫发作与心肺复苏术适应症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大动脉搏动正常,而后者大动脉搏动消失。癫痫发作时虽然因呼吸失去自主节律、造成呼吸节律改变,加之气道分泌物增多,可因缺氧造成口唇青紫,但需要心肺复苏的并不多,仅见于发作过程中口腔分泌物误吸入气道造成窒息时。这里存在公众认知与专业技能之间的偏差,但因实施救援之前留给施救人员的判断时间仅有5秒~10秒,所以不应过分指责两位医护人员的做法,应大力呼吁公众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积极实施救援,展开急救。

北京急救中心培训部主任陈志说,急救技能培训对医护人员来说是“必修功课”,但由于我国医学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医务人员在这方面的训练缺失或质量不高的问题较为常见。由于急救知识的宣传不足或误导宣传,诸如“心肺复苏术是万能的”等不正确的急救观念在公众中广为流传;公众学习急救知识的主动性也不强,在临时施救时很难做到科学合理,有的甚至会帮倒忙。

急救技能培训应面向公众

近年来,公众急救意识逐渐增强,但很多情况下,急救并非“有心无力”,而是“有心无技”。

陈志认为,急救技能培训应成为面向公众的一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据悉,北京市开展急救培训已有60余年,目前每年急救培训的覆盖人数可达16万人,但目前各类组织和机构培训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机构培训质量不高。从每年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率来看,北京不足1%,而美国为10.2%,其西雅图、洛杉矶等个别地区可达40%~50%。

《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明确,社会医疗急救培训是政府责任,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牵头,制定统一的社会医疗急救培训大纲和教学考核标准,并向社会公布。“这是北京市第一次立法规定了急救培训的方式方法。”陈志说,北京市目前根据《条例》拟定了配套大纲和管理办法,将于近期公布实施。

陈志认为,社会医疗急救培训与普通的健康科普不同,需要从医学科学角度出发,针对培训内容、技术标准、资质认证进行专门的学术研究、制定与评估。他建议,政府部门应当针对急救培训行业发展情况,制定统一的行业规范,对培训机构、导师进行统一标准的资质认证,从学术科研角度研究公众急救科普和培训产生的社会效益,约束行业健康发展,提高公众在突发事件中的紧急救援能力。同时,一些高危行业和岗位,如地铁站台人员、教师、空乘、导游等,更加需要接受及时、有效的急救培训,以保证遭遇突发状况时及时出手,挽救生命。

(责编:李轶群、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