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出版乱象拉低国民健康素养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医学分社社长 焦健姿

2017年07月22日08:15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近日发布的《2015~2016年度北京市全民阅读综合评估报告》显示,文学小说、健康养生和历史传记是受北京居民热捧的前3类图书;50岁以上居民中,超过43%爱读健康养生类图书。健康养生类图书备受欢迎是好事,说明老百姓对健康越来越关注,但这背后也存在一些隐患,这类书籍是否靠谱,真能传递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科学的防病知识吗? 

  本人从事医学科普出版行业10多年,对健康图书出版有一定了解。当下,大部分健康图书是合格的,有益公众提高健康素养,但也有不少书存在硬伤,如粗制滥造,存在常识性、科学性错误,甚至散布荒诞言论和歪理邪说。比如,有书大篇幅论述食物相克,而论点毫无科学依据,如按本书指导,人们在饮食中难免就会恐慌和焦虑。有的书还鼓吹“几十天水米不沾的辟谷养生”,明显挑战科学。 

  类似上述书籍的出版,对提高公众健康素养有害无益。由于人们医学认知水平有限,一般公众很难分辨健康养生类图书编写得是否准确,往往盲信盲从,不准确甚至偏差较大的养生理论可能得以口口相传,不断被夸大和传播,带来严重危害。而纠正一个谣言或错误观念,可比直接传播正确的内容难得多。 

  作者是创作的源头,应是专业人士,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和学术背景,能把深奥的理论解释得通俗易懂。但现实是,不少健康书籍的作者不够专业,甚至没有系统学过医学知识,有些书甚至由枪手代替医生写作,内容令人难以放心。因此,读者想要买到靠谱的健康书籍,一定要辨别图书作者是否为专业人士。即使是专业人士,还要了解其专业领域是否与图书内容方向一致。另外,还要看图书是否出自比较权威的出版社。为了净化健康养生类图书市场,2011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公布了53家具备养生保健类出版资质的出版单位。他们能在源头把关,确保内容的科学和权威。 

  除了读者提高辨别能力,严格监管也很重要。相关部门一旦发现问题图书,应实行招回制度,不能让其继续销售,毒害读者。▲

(责编:赵敬菡、许晓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