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产科儿科人才紧缺 培养如何发力?

2017年07月14日08:57 来源:中国妇女报

根据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基础数据)》显示,中国儿科医生总数约为10万人,却要服务2.6亿0至14岁儿童,平均每2000名儿童才能拥有1名儿科医生,儿科医生缺口已经超过20万。

为此,国家从2016年到2017年相继推出多项医改方案,加大儿科医生培养力度:包括从2016年起恢复儿科本科招生,在“十三五”期间将儿科年度招生计划由每年4000人提高至5000人。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这份以深化医教协同为主题的文件也特别提及,到2020年,实现“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得到完善”等目标。在文件列出的2020年目标中,还特别提到了“全科、儿科等紧缺人才培养得到加强”。

《意见》中关于“2020年前基本满足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的表述,让公众对健康中国目标有了更多期待。

7月12日,教育部、国家卫计委和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日前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背景和任务。《意见》明确提出,全面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强对全科、儿科、妇产科等紧缺人才培养。

近年来,各大医院全科、妇产科、儿科等遭遇“医生荒”现象备受舆论关注。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仍存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其中一大表现为全科、妇产科、儿科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不足。此次《意见》从多个维度给出措施,破解部分专业科室医疗人才紧缺的困境。

在优化医疗人才培养结构方面,《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统筹卫生与健康事业各类医学人才需求,制定卫生与健康人才培养规划,加强全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科、病理、老年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助产、康复、心理健康等紧缺人才培养。

同时,在人才激励政策方面,《意见》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合理体现医务人员专业技术劳务价值,加快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特别是全科、儿科、精神科、公共卫生等紧缺专业。建立健全符合行业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完善职称晋升办法,拓宽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空间。

加强产科、儿科人才培养

“边缘科室”“看病像打仗,挂号像春运” “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的说法展现了众人对妇产科、儿科的印象。“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产科、儿科大夫的需求呈增长趋势,人手紧缺问题本就突出的产科和儿科更感“压力山大”。

针对此种情形,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教育部等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在教育方面加强产科、儿科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在有条件的高校探索开设大学本科助产和儿科专业,加强相关专业的招生培养。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也要加大儿科等紧缺专业的招生规模,进一步开展助产士、儿科医师的转岗培训,鼓励相关专业的医护人员在助产士、儿科方面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同时,在职称评定、薪酬分配等方面都要加强对产科医师、儿科医师等给予倾斜,为其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

记者了解到,1999年开始,我国大部分院校不再直接招收儿科本科生,研究生阶段才细分儿科专业。由于儿科医生薪酬待遇低等原因,学生从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儿科的积极性并不高。2016年开始,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教育部支持中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8所高校举办儿科学本科专业并当年开始招生,今年全国20所高校将恢复儿科本科招生。下一步,国家将扩大儿科医学招生规模,计划到2020年,我国儿童医疗卫生需求要得到基本满足,每千名儿童床位数增加到2.2张,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9名,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

全科医生需“下沉”

全科医生是当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短板。针对全科医生下不去、留不住等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表示,要创新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订单定向培养、转岗培训等方式,多途径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如实行“县管乡用”(县医院聘用管理、乡镇卫生院使用)的用人管理制度,保证定向生回得去、用得上;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的,可直接参加中级职称考试,考试通过的直接聘任中级职称,提升基层卫生岗位的吸引力。

记者了解到,针对全科医生的培养与下沉,贵州、温州等地晒出了“成绩单”。贵州省坚持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作为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全力打造合格的全科医生队伍。2010年以来,已培养3570名定向生,平均每个乡镇达2.5人,是全国培养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目前,已毕业的600多人全部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实现100%履约服务、100%编制管理、100%落实待遇;温州医科大学建立了全科医学专业教育管理体系,在学校建立“全科医学学院”,在附属医院建立全科医学临床科室和全科医学实训中心,并构建以“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确保全科医生“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

医教协同发展

记者了解到,此次改革既是前期工作的深化和完善,也是聚焦健康中国建设,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引领性意义的重大改革。其中一大亮点就是充分体现医教协同,教改服务医改、医改支撑教改,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局三部门共同规划、共同推进,做到改革目标统一、发展资源共享、政策保障衔接、工作机制协同。

“建设健康中国,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提到,医学教育涉及教育和医疗两大民生问题,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医改、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治本之策。医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合格医学人才、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既为医学人才培养提供更加优良的条件和环境,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学医、从医,也为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医改和教改的关联性、互动性很强,必须加强医、教两个系统的协同配合,着力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使用联动机制,实现医改、教改的良性互动,实现培养与使用激励的紧密衔接。(记者 田珊檑)

(责编:聂丛笑、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