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15分钟健身圈,重在盘活存量

2017年06月14日08:47 来源:广州日报

近日,中央财政下达2017年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9.3亿元,用于支持体育部门所属1257个大型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据介绍,2014年至2017年,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补助资金35亿元,有效推动了各地体育部门所属大型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此举在更好地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促进体育消费的同时,也有效推动了体育场馆提高运营活力,实现自身良性发展。

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群众体育运动在各地蔚然成风,体育消费也进入快车道。城市马拉松一位难求,周末打个“飞的”去参加马拉松比赛已成时尚;各类夜跑群、户外运动群、球类活动群红红火火,活动不断。但是,全民运动热也将体育运动场所不足的问题暴露出来,不少地方的广场舞场地之争,其实质也正是体育运动场地的供需矛盾。

由中央财政持续补助,推动大型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不仅可以增加体育场地供给,更好地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同时,也是促进体育消费,推动现有体育场馆良性运营,拉动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将达到1.8平方米。而截至2015年底,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57平方米,这也意味着,需要在现有体育场地的基础上,兴建一大批新的体育场馆。

对于新兴小区而言,可以在开发建设时就配套相应的体育设施。而对于城市中土地已经饱和甚至过载的老城区和寸土寸金的商业中心,要增加体育场地则相当困难。对于这些地方而言,要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除了见缝插针增加健身设施、改造健步路径之外,盘活体育场地设施的存量更重要。这个存量,既包括未充分利用的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也包括未对外开放的企事业单位、学校的体育设施。

应该说,由中央财政投入来引导和鼓励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充分利用起来,向公众开放是相对容易的,因为长期以来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有效利用就是一个难题。不开放是巨大的浪费,开放后如果利用效率不高,场租费甚至抵不上管理成本。而由财政补助来鼓励这些大型体育场馆先运营起来,随着公众体育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场馆的利用率提高后,运营得当,反而有很大的盈利空间。

而对于一些具备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反而开放意愿并不强。因为盈利与否并非其主要目的,而出于对管理成本的增加、安全责任的认定等各种因素的考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甚至一些高校,原本运动场所对于外来人员并无限制,但因为锻炼人员越来越多,反而出台了禁入令。正是因为这样,不少地方对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已经呼吁多年,但却鲜有成效。要盘活这部分存量,除了倡议之外,显然还需要有更多思路和强有力的解决办法。

推动全民健身,既是国家战略,不仅仅事关国民健康,更是全面小康的应有之义,事关全体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让体育设施能够尽快满足人们“动起来”的基本需求,需要在全民健身计划的进一步落地和各地政府公共治理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来破题。(广州日报评论员 谭敏)

(责编:许心怡、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