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家长的焦虑伴随着孩子每一步

2017年05月25日09:28 来源:北京晚报

如果你身边有一个家长,突然间状态大变,很可能是他的孩子要升学了。

20年前,为了孩子升学而紧张的家长,主要是一些高考生的家长。现在焦虑的家长已经从高考生家长群体蔓延到中考生家长、小升初家长、幼升小家长……对此,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主任医师刘琦说,适度的焦虑有助于人们提高效率,但焦虑过度就需要治疗了。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方女士是一个12岁女孩的妈妈。女儿今年将迎来人生中最重要的节点:小升初。“天底下人都知道小升初是场恶战。”方女士说,谁都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上一所好的初中,是我为她升学路上唯一能做的事儿,如果做不到,我会觉得对不起她。”

其实,类似小升初的焦虑情绪早已经在家长中蔓延开来,大家各想各的办法,“不想办法的家长,都是没有办法、没有能力的家长。”对于那些安心等待“大派位”的家长,方女士很是不以为然。她为女儿选择了特长生的道路:女儿是学声乐的,面对即将到来的特长生考试,方女士现在最担心的是女儿考试那天嗓子会失声,“万一唱不出来,她只能等着派位了。”越担心什么,就越发生什么。无处不在的墨菲定律,让方女士的心悬了起来,“这两天女儿的嗓子竟然发炎了,这种情况会不会持续到考试啊?”朋友们劝她,考试还有好多天呢,到时候孩子的病自然就好了。方女士觉得大家都不理解她,她带着女儿先去看儿内科,然后看中医科,接下来又去看了耳鼻喉科,“转了一圈,医生都让我等,说应该过几天就好了。可是万一不好呢?这一辈子不就毁了!”

不光是小升初,幼升小的妈妈中也有不少人处于焦虑状态。萱萱今年6岁,要上小学了。她的妈妈两周前在朋友圈就呈现出“癫狂”状态,同事们都笑她:至于吗?萱萱妈最担心女儿信息采集所需要的各种资料不合格,她反反复复的检查,反反复复在朋友圈求教,直到顺利地在信息采集系统完成登记,才安静下来。不过接下来,她又担心孩子能不能进入到划片的学校,会不会被调剂。

中考的孩子就要看自己的真本领了,按理说家长可以少操点心,但是体育现场测试让李先生的心揪了起来。“你知道吗,中考差一分,就是一操场的人排在你前面了!”体育现场考试一共30分,孩子们都想拿下满分,李先生现在最担心孩子出现肌肉拉伤,骨折这两个字更是在家里被“禁言”,“伤筋动骨100天,这要是骨折了,要被甩出多少个操场!”墨菲定律又现形了,李先生的儿子竟然在锻炼中拉伤了大腿肌肉,为此李先生又到处打听如何能让儿子拉伤的大腿迅速好起来。

李女士的女儿今年高考。考试越来越近了,家里的气氛也愈发凝重。她小心翼翼地照顾着女儿,生怕有个闪失。她早早地开始研究食谱,天天接送女儿上学放学,“本来她骑车上学,可是现在路上车这么多,万一要是剐了蹭了,就会影响高考。”

焦虑情绪也会“传染”

“现在的家长们,如果回想一下,就会发现当年他们的父母,其实只有在他们高考时略有焦虑。但现在,这种焦虑情绪已经蔓延到所有年龄段孩子的家长。”刘琦说,升学不同于日常生活,确实是特殊的生活事件。“特殊事件来了,在事件前后出现紧张焦虑也属于正常情况。”如果说20年前的家长就是在孩子高考时紧张一次,现在的家长会明显感到:有了孩子的人生,就再没有放松过。

有人说,家长焦虑只存在于中产家庭中,但刘琦认为,不同阶层的家长都紧张焦虑,只是大家追求的目标不一样。外地户籍的孩子希望能上本地的公立校,北京的孩子希望能上名校,经济条件更好的家长追求国外名校中的顶级名校,“那也是有名额限制的啊。”不同阶层的家长,都希望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给孩子提供足够应对今后激烈竞争的有利环境和资源。有的家长可能本来不太着急,但每个班级里总有一两个心急的家长。这些心急的家长沉浸在焦虑中,他们就像“鲶鱼”一样,搅动了本来平静的家长群,然后将这种情绪“传染”给其他家长,从而带动整个班级的家长集体进入焦虑状态。

家长因为孩子升学而焦虑,与社会和家庭都有关系。“我们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是有传承的。”刘琦说,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教育,金榜题名是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历朝历代一直认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虽然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这种对教育重视的文化,对家长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长们分外重视教育,与自身的经历也有一定的关系。“有些家长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也许他现在的成就也不低,但他会把学习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上更好的学校,从而弥补自己当年的遗憾。”也有的家长生长在书香门第中,希望孩子上好的学校,考好的成绩,要不然在家族中抬不起头来。草根阶层则秉承“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希冀通过接受更优秀的教育来实现向其他阶层的流动。

从目前的社会环境来看,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增加了成年人的不确定感。这种内心的不确定感,需要通过外在的“确定”来减轻,比如掌握更多的财富、权利、人脉、资源甚至知识来获得确定感,“有些人觉得提升自己,就能增加内心的安全感和确定感,所以会出现不停地学习,不停地考证、然而各种证都用不上的成年人。”家长的内心不确定感,让他们相信:孩子的未来更加不确定。一张好的成绩单,一所好的学校,会增加家长们的确定感。

也有一些家长焦虑是因为个体原因,“比如他在成长中曾经有过痛苦的经历。”刘琦说,曾经有家长自己小时候有考试焦虑症,一到考试就紧张,他会认为孩子考试的时候也紧张,就替孩子感到焦虑。当然,也有的家长是自己“瞎紧张”,比如高三孩子的家长会认为孩子特别累,“你看他们一天到晚的学习,太辛苦了!”其实,孩子未必会觉得辛苦,因为他周边的同学每天都是这种状态,他觉得这样很正常啊。“有的家长焦虑到一定程度,就会表现为抱怨升学制度,甚至有家长不想让孩子这么苦,早早决定让孩子到国外学习。”

过度焦虑需要医治

适度的焦虑有利于人们积极应对特殊事件,可以使人们动员资源,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出更为积极的效果。但是长期或过度焦虑会影响到心理和生理健康,就要到医院去看看了。

刘琦说,如果家长焦虑到引起自身的精神痛苦、影响生理和社会功能、造成人际困扰,这就说明焦虑已经影响到身心健康了。焦虑常见的心理表现是内心感觉到焦躁、不安、紧张、担心甚至惊恐万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易激惹、容易发脾气、怨天尤人等。从生理上来看,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会导致心血管系统受累,出现心慌、胸闷、心悸、心跳感症状;有的人会感到憋气,经常要长出气,“这是因为紧张状态下,人的呼吸幅度变小了。”还有的人会影响到消化系统,比如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腹泻或者便秘与腹泻相互交替的情况。有人会出现紧张性头疼,这是因为紧张焦虑时,人的细小肌肉处于收缩状态,所以太焦虑的人可能会觉得后脑勺疼、后脖颈疼等。焦虑也会侵犯内分泌和生殖系统,引起月经不调、慢性炎症和性功能障碍。还有的人头晕、乏力、失眠……焦虑到病态的人还会出现外在日常非语言表述的表现,比如细小动作特别多,揪衣服、扶眼镜、摸口袋、摸头发、坐立不安等。这些下意识的小动作,背后的主因往往是焦虑紧张。

轻微的紧张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恢复到正常状态,但是严重的焦虑则需要到医院就诊,药物治疗或者心理治疗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减轻压力,“焦虑的家长中,真正能够达到焦虑症标准的其实不到10%。”

焦虑的自我调整也有技巧。首先要从认知上来调整,识别并纠正我们内心认为升学是“一锤定江山”的不合理信念。家长要认识到,其实升学只是孩子人生过程中的一件事,一次考不好不等于未来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好的伴侣、没有幸福的家庭等等。其次可以从情绪管理上入手,加强对自我情绪的识别,判断自己到底有多紧张。然后通过放松训练,通过肌肉松弛来消除内心的紧张。瑜伽、冥想、正念呼吸法等都能帮助人们安静下来,让心静下来、慢下来,减少外在的压力。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增加正性积极的感受,“如果一个人的情感‘吃饱’了,遇到大的事件,就有丰富的情感资源去应对。”而情感吃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需要一直抱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满足自己及孩子的玩耍嬉戏需求,满足友谊需求。“这些需求都满足了,就有了足够的心理能量来应对突发事件。”(记者贾晓宏)

 

(责编:许心怡、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