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话劳动:劳动到底光荣不光荣?

2017年05月01日06:52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人民网北京5月1日电(张瑾琳)“劳动最光荣”的口号曾经激励了一代人,那时候,从事不同职业的人都会由衷地感觉到劳动带来的光荣感,不劳动会被认为是可耻的。可现在人们渐渐羞于说“劳动”了,更别提劳动的光荣感了,好像和劳动沾边的事儿都不洋气。这不禁使人疑惑:劳动在继续,可“光荣感”去哪儿了呢?为此人民网科普中国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文斌和副研究员樊春雷两位专家。

 

点击下载本组图片

2017年4月22日,江苏海安,建筑业农民工在工地上劳作(徐劲柏/人民图片)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光荣感的有无和高低受自我标准和外部横向比较的影响

樊春雷在采访中表示,光荣感是人的主观心理感受,光荣感的有无和高低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自我的标准,另一个是外部的横向比较。“如果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劳动光荣’,而且这种观念已内化为个人价值观体系中的一部分,我们就会从劳动中获得光荣感。但在现今社会中,世俗价值观有单一化趋势,人们更讲究投入产出比,想更多地从劳动中获得实利性回报,甚至有些人把现实收入作为判断劳动和职业价值高低的唯一标准。不同行业之间确实有很大的收入差别,以收入高低为标准的横向比较必然会使人产生失落和挫败感,甚至会觉得自己的劳动没有价值,更谈不上有光荣感了。” 樊春雷说。

高文斌指出,“很多人以为感觉不到光荣是因为不公平导致的,但看似是‘利益既得者’的人也会觉得不公平,这其实是心理建构本身出了问题,人们的比较方式和对象出了问题。”

如何提高劳动光荣感

像电脑一样,人也需要“软件”的支撑,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预装系统”。“我们光荣感的下降是因为有些必要的东西没有预装好,有的人甚至是裸机出厂,没有做好配套的学习就进入了社会”,高文斌说道。那么,如何才能进行自我价值的“系统预装”,做好心理建构呢?

首先,要明白预装系统需要装什么,以及把握好预装的时间点。

高文斌表示,在孩子教育的早期就可以伴随知识技能学习,同步预装自我价值系统,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发力。如果早期预装价值系统的内容不足以支撑个体发展的需要,人就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修正价值评价标准,这时就可能形成“劳动不光荣”的感受。

所以,在青少年学习阶段有必要做好“我为什么劳动”这个问题的引导,如果这个问题没有找到答案的话,以后走向工作岗位会遇到更多的问题。

其次,自我价值标准要和社会相协调。

自我价值的形成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劳动最光荣”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要具体化,要有一致的社会认可度,这和心理学的干预一样,要不断地给予秉持这个观念的人正性反馈。比如说学生最主要的劳动是学习,如果他们一直努力读书却没有得到正性反馈,感受不到快乐,他们可能会慢慢开始讨厌“学习”这种劳动,但这个劳动又是他们求学期间最重要的事情。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劳动”“劳动创造什么才光荣”的问题,让他们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慢慢建构自己的自我价值体系。

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文斌、副研究员樊春雷

(责编:郗若楠、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