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青光眼手术标配药断货 低价药短缺怎么治?

羊城晚报记者 陈泽云 丰西西 实习生 李思洁

2017年04月04日07:30 来源:羊城晚报

  “丝裂霉素这种低价药库存告罄,我们从去年12月就没法将它用于青光眼手术了。”广州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有医生向记者反映。

  近日,青光眼手术中重要的辅助药丝裂霉素全国断货,不少人惊呼“又一款低价药即将消失”。前些年,低价药短缺之风愈演愈烈,也引起了国家层面的注意,多部门下发通知,取消了低价药最高零售限价,但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长于明德曾接受采访指出,低价药仍在以每年十几种的速度“消失”。如何保证低价特效药的可持续供给,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紧急 丝裂霉素或全国断货

  所谓低价药,是指那些安全、有效、常用且价格较低的普通药,也称为基本药物。近年来,低价“特效药”短缺的现象时有发生。

  以近期断供的丝裂霉素为例。丝裂霉素是青光眼手术的重要辅助用药。青光眼手术中,要在眼部做一个外流通道,这个通道在术后不能迅速愈合,否则产生不了引流的效果,因此需要抑制疤痕生长的药物,丝裂霉素在这方面的功效明显,5支装一盒为58元,单价在11.5元左右,是名副其实的低价药。但由于价格低廉,企业生产动力不足,根据国家食药监总局数据库查询可知,目前只有3家企业拥有该产品的生产批号。

  医生透露,虽然拿到生产批号的企业有3家,但长期以来只有海正药业一家在生产和供货。2014年,海正药业被辉瑞收购后,更名为海正辉瑞,就停止了丝裂霉素生产,各医院只能用库存,目前已基本告罄。对此,海正方面向记者表示,“自从批文号归属海正辉瑞以来,就一直没有生产该产品,也未参与产品的招投标。”至于何时会重新生产,工作人员表示,“要由公司评估而定。”根据新版GMP规定,重启产品生产,需要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预计会持续较长的周期。

  临床上没有了丝裂霉素,各医疗机构只能寻找替代品。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中心刘杏教授称,同为低价药的5-氟尿嘧啶(5-FU)可以作为替代品使用,不过其“对眼压的控制没那么好,手术的成功率可能稍微低一些”。也有医生表示,丝裂霉素的断供对于临床的影响还不是很大,丝裂霉素是重要辅助药但并非必需药,且国产药物断供之后,仍可以用进口的取代。但据了解,进口的丝裂霉素价格大约在400元/盒左右。

  困局 涨价也难解短缺问题

  有些低价药短缺后可以替代,但药价飙升;有些低价药短缺后不能替代,直接导致救命药告急。2011年,心脏手术用药“鱼精蛋白”全国性紧缺,影响了许多医院的手术安排,急坏了不少医生和患者。此外,治疗心脏衰竭的抢救用药“西地兰注射液”短缺、治疗儿童肿瘤的放线菌D、治疗婴儿痉挛的促皮质素等低价救命药都出现过短缺情况。

  业内人士反映,低价药品正在以每年十几种的速度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发改委取消280种低价西药和250种低价中成药的最高零售价,允许企业在药品使用的日均费用标准内(西药日均费用不超过3元,中药不超过5元)自行调价,以此调动药企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低价药的有效供给。

  随着政策放开,低价药迎来价格上调。记者了解到,以往30片装的地高辛只需要3.5元一盒,现在价格已达35元。常用于治疗鼻炎的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扑尔敏)现价12.5元/盒,而原来仅需5元/盒。有药店负责人向记者透露,2016年以来,药品又迎来了新一波“涨价潮”,共有1262个品种涨价,154个品种涨价幅度超过50%。其中,低价药是涨幅最凶,复合维生素B涨了400%,潘生丁、清凉油涨幅超过了300%,红霉素眼膏、肝泰乐片价格也都翻倍了。也有许多老药被更换了包装,提高价格后再重新回到药架上。如妇炎灵胶囊,过去16粒装才3元,“改头换面”后价格去到了12元左右。

  但价格翻倍的增长,仍无法完全缓解低价药短缺的尴尬局面。记者走访广州多家药店发现,治疗甲亢的国产“他巴唑”断货,已基本被进口的“赛治”取代;心脏病用药“地高辛片”也难觅踪迹,有药店表示,地高辛片要至少提前一周预定。

  寻因 低价药成本高利润少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上市医药公司副总向记者表示,低价药涨价只是表象,受生产成本上调和招标压价的双重影响,低价药的利润空间并没有随之提升,药企生产动力仍不足。

  他指出,原来的一些基本药物价格实在太低,很多企业都是在“亏本”生产,现在涨价只是价格的正常回归,并没有带来太多利润空间。像地高辛这样的低价药,从3.5元/30片涨到了35元/30片,表面上看似涨了10倍,但仔细算下来,日均费用没有超过3元,是在国家允许的合理范围内的。

  “生产成本急速上升,药企压力太大了。”该医药人士无奈地说,并将矛头直指“原材料控销”。据了解,目前国家严格控制原料药生产批准文号,获批生产原料药的厂家数量少,一旦生产厂家结成联盟或经销商形成联盟,控制市场上原料药的供给,人为提高原料药价格,就会大幅提高下游制药企业的成本。例如,某种低价药有生产批号的企业可能近十来家,但由于原料药的控销,真正能拿到原料投入生产的企业也许只剩一两家,从而加剧了低价药的短缺。

  “有些低价药的原材料被个人或者财团垄断后,奇货可居,价格被哄抬了,对于这种行为价格管理部门要坚决予以打击,但如果是因正常因素影响导致成本上涨的,要允许企业合理地调节价格。不要妖魔化涨价。”该医药人士称。

  另一方面,该医药人士也指出,现行的药品招标制度对低价药也并不“友好”。一些用量小、市场需求不大但效果显著的低价药,并没有铺设销售网络的能力,只能依靠进入医保目录来保证销量,而医院招标过程又会将药品价格尽量压低,使得企业获利空间过小,不得不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节生产甚至放弃生产。

  据悉,经过集中招标、联合议价后,药品价格普遍会下降10%-15%。原本低价药价格就低,量不大,再加上招标砍价,两头挤压,药企“心一横,干脆不做了”。

(责编:许晓华、赵敬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