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的正确打开方式 “愚”与“被愚”拼的是智商

2017年04月01日16:06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今天是愚人节,很多人想着终于可以实施自己的小计划,“愚弄”他们一番了。虽是舶来品,但愚人节在国内一直走俏,深受青少年追捧,它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全民“愚人”的背后有哪些心理动因?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委员、资深心理咨询与治疗师彭国球,为大家好好说一说愚人节的这些事儿。

2010年4月1日,装扮成小丑的居民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城中参加传统的愚人节游行。(图片来源:新华社)

“愚人”与“被愚”,彼此都在拼智商

彭国球指出,愚人节得以走俏,主要是因为它抓住了大众需要自我满足的心理。自感在某些方面强于别人,或是得到别人的肯定,都会让人产生一种心理的满足感。很多人在愚人节当天,用捉弄、哄骗的方式“折腾”朋友,这其实是一种智商的较量。多数人在“愚人”成功后会特别开心,彭国球表示,“这种开心,很浅显的理解就是‘我把朋友玩进去了’,有一种‘我比你厉害’的飘飘感,它是一种心理优越感的满足。”

“愚人”本质是一种生活情趣

彭国球介绍道,愚人节起源于法国,是西方人幽默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工作的压力和紧张的生活,让人们觉得日子不尽如人意,愚人节就成了他们情绪的宣泄口。愚人节更像是一种狂欢,在特定的时间、环境里,人们通过一个个智力“愚人”游戏来获得放松和满足。跟国外的狂欢节、国内的泼水节等节日一样,愚人节在促进人们彼此交往的同时,也为生活增添情趣。

“愚人”初心虽好,但需有“度”

愚人节在青少年群体里很受欢迎,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很喜欢这个可以“出点格”的节日,他们往往很早就开始准备自己的愚人节“大计划”。彭国球建议,愚人节的“初心”虽好,但运用的方式还需“有度”。

首先,愚人节是一个娱乐性的节日,出发点主要是为了大家都高兴,而不是为了某些利益去欺骗别人。

其次,要避免引起不良的后果,给对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最后,青少年“玩转”愚人节要有道德底线和法律约束,“愚人”切不可无法无天。

另外,彭国球补充道,“愚人”玩笑对象实际上是有选择性的,范围限于熟人之间,并要考虑一下对方的承受能力。“愚人”恶作剧的存在,一定要基于相互的包容、理解和关爱。(蒋晓婷)

本文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医学心理学博士聂聪进行科学性把关。

(责编:张瑾琳、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