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实施一个月

说好的担架员配上了吗

本报记者  贺  勇

2017年03月31日08:4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急救担架究竟谁抬”曾引发热议。3月1日起, 《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正式实施,在全国率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明确: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应当为有需要的急、危、重患者提供搬抬服务。一个月以来,该条例的落实情况如何?

  

  3月16日9时许,一名82岁老人突发胸闷憋气,立即拨打120。北京急救中心内,一队120急救车组迅速集结,除医护人员外,还包括两名身穿藏蓝色制服的担架员。

  老人家住海淀区翠微东里9号楼,这是一栋没有电梯的6层老式板楼,两名担架员通过履带式楼梯担架将老人平稳地抬上急救车。

  今年3月1日起,《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条例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应当为有需要的急、危、重患者提供搬抬服务,患者家属和现场相关人员应当予以配合。急救担架谁来抬终于有了明文规定。

  有了规定,更需落实。北京市120急救中心专门增配了100余人,加上原有的三四十名担架员,如今该中心共配备了172名担架员。

  “谁抬担架”已有法可依

  去年7月,北京市通州区一则“急救人员要求病患家属另外找人抬担架”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面对患者家属与院前急救机构的互相推诿,“急救担架究竟谁抬”曾引发热议。

  由于国家并没有出台强制性的明文规定,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讨论通过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规定: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的专业人员包括医师、护士和医疗救护员,但其中并没有规定是否应当配备担架员。所以,“谁抬担架”一度无法可依。

  生命无价,如何打通120急救的“最后100米”?值得高兴的是,2016年7月,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强调院前急救事业的公益属性和政府责任。同时,条例对市、区政府、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在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中应当承担的责任作出了6个方面的规定,明确了抬担架的责任主体。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综合处处长张丽娟认为,搬抬患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能够直接影响急救的效果,是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提供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机构有义务同时提供搬抬服务。

  救护车上究竟应该配备几名担架员呢?事实上,在条例修改三稿曾经规定,“每辆院前救护车应当配备医师一名、驾驶员一名,并根据需要配备护士、医疗救护员或者担架员等急救人员两名。”北京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小娟介绍,在审议时有委员提出关于救护车上应当配备4人的规定不够灵活,急救人员的配备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考虑到实践中患者的急救需求确实存在多种情形,最终第三十条规定,每辆院前救护车应当配齐包括驾驶员、医师、护士、担架员等急救人员,具备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搬抬服务的能力。

  “患者家属在呼叫120的时候,应当明确表明是否需要担架服务,以便于急救中心作出合理的安排,既满足患者需要,也不会浪费公共资源。”张丽娟建议。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社会法研究室副研究员董文勇认为,该条例虽然是只适用于北京行政区域的地方法规,但作为首都,北京的立法实践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希望给120配备必需的担架工,为患者赢得更多宝贵的抢救时间,让120真正成为挽救生命的绿色通道!”

  提供搬抬服务不会额外收费

  目前,北京有120和999两大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机构, 从2016年5月1日起,北京的120和999急救服务都执行新的收费标准。其收费包含救护车使用费、院前危急重症抢救费,现场实施的其他检查、治疗、检验等项目及药品、血液费用按相关规定另收。这些费用中,并不包含担架搬抬内容。

  那么,急救担架搬抬服务需要专门收费吗?北京市120急救中心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刘红梅向记者介绍,目前,配备担架员的120急救车组并不会因为提供搬抬服务而额外收费。急救中心仍“按载客里程计价”,3公里以内收取50元起步费,3公里以上每公里7元。

  此前,和其他地方的急救中心一样,北京也面临着担架员普遍缺乏的状况。

  以120系统为例,它以北京市急救中心为核心,拥有急救车辆512辆,每天呼入电话约4000个,派出车辆900—1000车次。而该中心原来只有担架员三四十名,一辆120急救车一般最多配备一名担架工,不少120急救车压根配不上担架工。这就往往造成需要搬抬患者下楼时,120急救束手无策,只得求助于家属帮忙,要是第一时间找不到帮手,就只能白白浪费抢救时间,直接降低了抢救成功率。

  “我们中心急救医生都快招不来了,更何况担架员。”120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曾向记者坦言,由于院前急救工作强度大、风险高、收入低,很难吸引和留住医务人员。而担架员更是属于非正式工,工资待遇可想而知,人员的缺乏和流失现象严重。

  此外,财务压力是急救中心缺少担架员的重要原因。目前北京每出一趟急救车的平均直接成本接近1500元,包括人力成本、机动车运行维修成本、医疗设备折旧等,而每出一趟车平均收费是180元,如果每辆车都配有专业的担架员,财务负担会更重。

  这种财政方面紧张的状况如今已有了极大改观。“现在,由于有市级财政专项经费支持,财务方面急救机构的压力有所缓解。” 刘红梅表示。

  担架员上岗前需进行多科目培训

  北京市120急救中心新增了100多名担架员,人数不少,这么多的担架员一下子是怎么招到的呢?

  记者了解到,这些担架员并非急救中心编制内的员工,而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向两家有资质的劳务公司引进的。这些人员过去大多是保安,具备相对较好的体能,不过,要成为担架员,可不是光有体能就行。

  “担架员,我们也称为急救辅助人员。”刘红梅说,他们上岗前还需要进行多科目培训,不仅要熟悉车载担架、搬运担架、上下楼担架等各种搬抬工具的使用方法,还要掌握急救基本技能。

  搬抬急危重症患者很讲究,病症不同,搬抬方式也不同。比如心脏病、高血压等危重病人,急救时不能背、架或使用轮椅,必须使用担架让患者平躺;脑溢血病人适合用头高脚低侧卧位等。

  刘红梅透露,培训课程会设计不同的搬抬场景,比如将患者从床上抬到担架,再转上楼梯担架、车载担架,最后上急救车,这一套流程学员都要完全掌握。培训教师会考查学员的体能状态、身体协调性、组织纪律性、团队合作意识和文化基础,给出综合评价分,担架员培训考核的总成绩将由综合理论考试、搬抬技能考试和综合评价评分共同组成,总分合格才可上岗。

  目前,配齐“医护司担”的120急救车组,只为急、危、重症患者服务。120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院前急救资源紧缺,需要把有限的资源留给最需要的人群。北京市卫计委相关部门负责人提醒,目前北京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尚有待健全,部分区急救分中心搬抬服务能力还在逐步完善,应珍惜有限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资源,非急、危、重症尽量采用其他方式解决。


  《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31日 09 版)

(责编:权娟、许心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