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垃圾分类成为共识

彭训文

2017年03月28日08: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中国,垃圾分类曾经是一个难题,并引发一系列环境、卫生等问题。不过,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去年底,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要全面推广垃圾分类。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广泛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可见,中央已经充分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给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奠定了政策基石。

  在中央高度重视下,各地垃圾分类政策最近接连出台。以北上广为例,今年2月,北京召开2017年城市管理工作会,明确提出北京市将逐步推广垃圾分类“大小桶”模式实行干湿分离;上海也从今年起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广州将选取试点实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

  作为污染减量、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早已成为中国社会各界共识。此前,囿于相关配套、监管机制不健全,各方形不成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个系统工程的有效开展。

  应该说,各地这些制度措施的出台,对于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处理的法律体系是有助力的。但现在的问题是,只有尽快制定垃圾分类的全国性法律法规,全国统一的垃圾分类标准和奖惩机制才能进一步完善。在实践中,各地政府对于垃圾分类应该真正重视起来,用法制手段推进这个工程。

  在国外,法律是推进垃圾分类的重要手段。例如,德国法律明确垃圾产生者必须承担垃圾分类处置义务。按照欧盟要求,德国将全部固体废物划分为20个大类,110个小类,839种,其中生活垃圾大体分为有机垃圾、废纸类、废玻璃、包装垃圾、厨余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大件垃圾等。在美国,乱丢垃圾可处以300到1000美元不等的罚款、入狱或社区服务(最长一年),也可以上述两种或3种并罚。

  当然,在法律之外,宣传教育也十分重要。目前,中国民众对垃圾分类的基础知识严重缺乏,观念也有待改变。因此,当前最基础的工作是要加大普及性宣传,让公众明白垃圾如何分类。当然,这需要政府做好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市场上的商品包装、各类废弃物做好详尽调查研究。此外,还必须加大对垃圾回收人员、垃圾处理厂员工的培训和监督力度,让整个垃圾回收产业链在阳光下运行。

  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垃圾分类体系的建立大约需要二三十年时间。这注定将是一个需要反复摸索、不断完善制度的过程。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相关企业,都需要保持一颗恒心,坚持做下去。只有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实现良性互动,由上至下达成共识,依法逐步推进,垃圾分类才能真正实现良性循环。

(责编:权娟、许心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