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常回家看看”的路要铺得更顺畅

严少卫

2017年03月10日08:43 来源:健康报网

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60%以上城市社区和40%以上农村具备老年宜居社区基本条件,大部分老年人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能够在社区得到满足。在两会部长通道上,民政部部长黄树贤回答的也是养老问题,表示将加快养老院建设,放开养老市场,开展全面提高养老院质量专项行动。这些都是对重要民生问题的积极回应,显著增加了社会的温度。

养老问题一直是百姓关心、媒体关注的,也是国家在努力的。早在2013年,“常回家看看”就被列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条款,虽然只是倡导性的表述,但表明了政府和全社会对敬老、养老问题的重视。但当即将步入老年人序列的50后、60后真正开始思考“当我们老了”的问题时,他们或许仍会对未来产生不可预知的恐惧。当70后、80后面临“当我们的父母老了”的现状时,他们不禁期待“常回家看看”的路能否铺得再顺畅一点。

50后、60后的担忧不无道理。首先,中青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往往成了老年人的大事、难事。做一顿饭吃三餐,出门走楼梯需要几十分钟,过马路绿灯变红灯了却只能走到一半……对70后、80后来说,他们首先要面临个人生活的压力,其次还要照顾子女及双方父母,甚至是祖父母。不少人是“单独”或“双独”的身份,让他们“常回家看看”的愿望变得很难实现,家里老人的照料问题更让人忧心。另一方面,传统观念下的老人大多愿意居家养老,不接受福利院养老。倘若再与子女分居两地,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便随之而来。正因如此,今年全国两会上还有政协委员提出“孝亲房”的概念,建议通过减免税额让年轻人与老年人在同一社区购房居住。

现在每2.8名年轻人要养一名老年人。现实倒逼我们必须摸索出一条“中国式养老”之路。包括加强宣传,形成敬老、养老的社会氛围;政府主导,形成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格局;在加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通过为老年人购买公共服务、激发市场活力等,调动各种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更精准、更细致的服务。

(责编:权娟、许心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