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斯托克代尔悖论”的治病启示

2017年01月11日08:43 来源:北京晨报

1965年,美国海军上将斯托克代尔在越战时被俘,关押在河内希尔顿战俘营里。作为被俘的最高级别将领,斯托克代尔没有受到任何优待,先后遭受了20多次拷打,曾一度怀疑自己能否活着出去,直到8年后获释回国。与此同时,关在同一战俘营里的其他美国战俘,大都比将军年轻,身体状态也好得多,却大批地死亡了。

美国学者吉姆听说这一情况后去采访将军,问道:“8年时间你有很多同伴不幸遇难,为何你能熬过来?”斯托克代尔想了想:“我一直渴望活着出去见到家人,这个愿望一直支撑着我。”吉姆不解地问:“那些死去的人,应该也和您一样的渴望呀?”斯托克代尔遗憾地答:“他们过于乐观了,总盼望圣诞节就可以被特赦,可是节日过后没能如愿,于是又想复活节可以,结果还没被释放,这样失望接着失望,不久后便郁郁而终。”

斯托克代尔讲起发生在监狱的事:由于被关禁在不同的牢房,大家约定相互以敲墙节奏来代替英文字母。开始时,大家用敲墙来鼓励对方,节奏也严格按照约定。可没多久,就有人破坏了规矩:在节日前后会用急促的敲击来宣泄情绪,越来越多的人烦躁地敲着,监狱里喧闹难堪,此后死去的人也日愈增多……

斯托克代尔发现:刚进监狱的人,敲墙的节奏较为缓和,死亡概率很小。那些被关禁时间长的人,一旦敲墙的节奏变得急促、起伏较大,往往要不久于人世。莫非胡乱敲击是不幸罹难的预兆?斯托克代尔惊诧于这个发现,他开始提醒同胞要冷静,并坚持与约定:每天只在相对固定时间敲墙,大家一起平和而有序地敲,这样持续了数百天后,果然,死亡的人数开始减少……

“有节奏地敲墙,是大家表达活着出去愿望的方式,如果杂乱无章,则将适得其反。”斯托克代尔总结说:“一个人不能对未来失去信念,但千万不要盲目乐观,现实世界永远要比我们假想的复杂残酷。”

采访者吉姆·柯林斯就是畅销的管理学专著《从优秀到卓越》的作者,他由此提炼出了管理学著名的“斯托克代尔悖论”。

我在肿瘤临床中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形:绝望,放弃治疗的病人往往不久于人世,他们倒不一定死于肿瘤本身,而是死于心理危机,人在万念俱灰的时候,是无药可救的。而特别认真,特别想康复,天天盯着指标看,天天扳指头盼康复的人,却也生命不长,因为他们始终处在对康复的焦躁之中,虽然目标是对的,但过程和方式是错的,医学把这种状态称为“慢性应激”。

“慢性应激”就是持续的长期的情绪紧张焦虑,这个焦虑的目标可能是正确的,就是一定要活下去,要战胜疾病,但是,正确的目标不能期待迅速达成,这个过分的要求会成为一个心结,这个心结可以使内在机能失调,免疫机能下降,癌症转移、复发乃至死亡就是在免疫力减低的基础上发生的,对他们来说,等于是好的目标和理想,却导致了坏的结局。古往今来的长寿者, 没有一个是从一开始就定下“一定要长寿”的目标的,相反,他们可能过得很洒脱随意,长寿恰恰是这种轻松生活的意外结果。

如果一个人,老是希望世界是完美的,一旦发现不完美就愤愤不平,心中的愤恨就会转换成一种压力,而压力是需要不断动员生理潜能去应对的,身体因此始终处于“慢性应激”状态中,他自己和与他接触的人,都觉得活得很累,这样的心态就是生病的基础,也是所有疾病治疗中的大忌,特别是癌症。癌症是一种慢性病,就像关在战俘营中的战俘,是不可能马上被特赦的,对未来过分乐观,操之过急,自然就要产生欲速则不达的结果。

——摘自上海中医药大学何裕民教授博客

(责编:王亚微、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