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健康·生活>>科普要闻

心衰入“膏肓” 依旧有“生机”

2016年11月28日08:33 | 来源:广州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心衰入“膏肓” 依旧有“生机”

气温“跳水”需防心病,心衰患者需规范治疗,积极控制高血压等基础病变

预防心衰要从积极治疗和防范高血压、瓣膜病、心肌病等基础疾病开始。

医学指导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书记、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

心血管内科刘品明教授

心脏外科“逸仙医学临床教授”、中山市人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郑俊猛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脏外科主任杨艳旗教授

本周,广州终于盼来了冷空气。然而,随着气温“跳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却要提高警惕:根据往年经验,每当气温骤变时,血压容易发生波动,尤其是有高血压病史的人,发生心肌梗死甚至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也会随之升高。

心力衰竭,是诱发心源性猝死的罪魁祸首。我国约有心衰患者800万至1000万,最新估算出的发病率高达1.23%,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心脏病患者最终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心力衰竭。从初患心脏病到心衰有多远?得了心脏病该如何治疗?心衰患者换“人工心”和心脏移植靠不靠谱?在第二个“11.26全国心力衰竭日”到来之际,广州日报特邀请中山大学心血管内科、心脏外科的四位教授,为读者解答这些问题。

受访专家表示,预防心衰,要从防范和积极治疗高血压、瓣膜病、心肌病等基础疾病开始。当心衰发生后,病人依旧有药物治疗、器械治疗和心脏移植这三条路可走。对于终末期病人来说,心脏移植是最后的希望。

分析

心脏病的最终归宿是心衰

据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刘品明教授介绍,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始的,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

“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书记,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表示,扩张性心肌病、冠心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进入终末期阶段时,患者出现严重心衰。全国九省市心血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00年中国有严重心衰病人400万人,且心衰病人的五年生存率小于50%。“这是一个冷冰冰的结果:心脏病人的最终归宿是心衰,而心衰病人的最终结局是死亡。”他表示,目前国内心血管病发病率一直在上升,预计2020年~2030年会有一个爆发。

刘品明指出,心衰的成因大多与心肌受损和心脏负荷过重有关,往往又有某些诱因促使心衰加重。绝大部分心衰病人都有基础心脏病,也有一些患者患有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等。此外,糖尿病、高血压、慢性动脉疾病、高血脂、体内酒精含量超标、药物滥用等也可导致心衰。

研究显示,患心衰的风险随年龄增加,一般男性高于女性,心衰是导致65岁以上患者人群住院的首要原因。尽管心衰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冬天的危险因素更多,因而被医生成为“最容易发生急性心衰”的季节。

提醒

一场“小感冒”也可诱发心衰

刘品明表示,寒冷容易刺激血压波动,导致心肌缺血,心衰病人还容易因着凉引发肺部感染或急性心肌炎,进而加重病情,甚至有人得了一次感冒,一到医院就已出现心衰。因此,往往每一次降温,在理论上都可能成为有心衰危险因素的人难以迈过去的一道“坎”。

刘品明提醒,很多心衰病人有高血压病史,高血压可引发心肌肥厚,肾功能损害和脑卒中。有高血压病史的人在冬季要严格遵照医嘱控制血压,不要因为觉得“近期血压平稳”就自动停药。王景峰强调,高血压一定要从一开始控制,“不要觉得其他病变还没发生,我就可以不吃药。”

专家强调,有心脏病的患者要定期复查,一旦出现严重头晕;呼吸困难、剧烈咳嗽、恶心,食欲不振;疲乏;体重迅速增加,3天超过2公斤;腹部肿胀或疼痛持续加重;腿部或脚踝明显肿胀,要警惕可能出现了心衰,或者心衰加重,需要尽早到医院就诊。

如果有以下危险信号,如呼吸急促加剧,活动耐受程度逐渐降低;因呼吸困难惊醒;需要垫高更多枕头才能舒适入睡;心率加快或心悸恶化,患者的生命可能受到严重威胁,必须立即就医。

警惕

从心脏病到心衰有时可能只有几天

人们常常觉得,心衰距离自己还很遥远。刘品明强调,从具有心脏病危险因素到发展为心衰,每个病人的进程都不相同,“这主要和病种、个体易感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他见过高血压病人控制十多年,心脏功能依旧稳健,也有年轻女大学生被诊断为急性心肌炎没几天,就因心力衰竭而不幸丧生。

得了心衰,生活将有多痛苦?有一个病人令王景峰印象深刻。这是一名五十多岁的男性,他一年中要住八次院:在医院住一周,病情缓解,出院刚两周,病情恶化,又被家人送回医院。 “很多终末期心衰都是在医院和家里来来回回,苦不堪言。”王景峰表示,患者走几步就喘不过气来,有时连平躺在床上睡一个完整的觉,都是一种奢求。

心衰病人若要求生,有药物、器械治疗和心脏移植这三条路可走。王景峰强调,一定要积极治疗心脏的原发病,控制好血压。规范的药物治疗是第一步,器械治疗则包括起搏器心肌同步化治疗、体内除颤器等。

不过,有些病人即使积极治疗,效果也未必好。据王景峰介绍,曾有胸痛病人,及早做了支架,但是过了几个月,还是出现了心衰,这时血管仍然很好,为什么会出现心衰?后来发现“心肌重构”。

对于终末期病人来说,心脏移植是最后一条路。患者张伯(化名),57岁,患有扩张型心肌病多年,但近一年来,心衰、气促的症状明显加重,还频繁出现了室性心律失常,一直住在医院里,随时面临因发生室颤而丧生的危险。幸运的是,入院没多久,张伯便等到了好消息。一名29岁的小伙子因脑外伤致脑死亡,家人慷慨同意捐献出他的心脏,把“生命的礼物”传递给别人。在几名等候者中,张伯幸运地与这位捐献者配型成功。

11月13日上午,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逸仙医学临床教授”、中山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郑俊猛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脏外科杨艳旗教授主刀,为张伯植入这颗年轻的心。目前,新心脏在张伯体内跳动如常,他病情稳定,已经转到普通病房去了。

这是该院两个月内完成的第二例心脏移植手术。 广州日报记者获悉,我国每年有270例心脏移植手术,全世界每年有4000例。郑俊猛教授表示,目前国内心脏移植手术后最长存活时间超过20年,国际上手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为38年,他本人主刀的第一位换心病人是一名40多岁的男性,如今已存活超过13年。和成人相比,儿童心脏移植的成功率没有那么高,国内最小的心脏移植患者是5岁,术后存活十来天。

出路

装颗“人工心”?只能续命几年

“我们经常很惋惜:有些严重心衰的病人不知道可以移植心脏,有些则是在等待移植时死亡。” 郑俊猛教授表示, 由于心脏来源太稀缺,有些心衰病人选择了植入“人工心脏”。人工心类似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接受的血液透析。目前,我国尚未引进“人工心脏”,病人只能到海外去寻求植入“人工心”续命的机会。“国际上有病人利用‘人工心’维持数年的报道,最终,病人仍需接受‘心脏移植’。”郑俊猛认为,人工心的技术还有待继续完善。

“‘换心’不仅是对医生技术的挑战,也是对病人心理的挑战。”王景峰表示,病人、医生迫切需要更新知识,不要以为严重心衰就只有等死一条路。但更迫切的是,要有更多的志愿者愿意在身后捐献出心脏,助人重获生机。和肝脏、肾脏等器官相比,心脏的捐献数量更少。

另一方面,国内有资质和技术的医生并不多。广州日报记者获悉,国内能开展心脏移植的医院数量,远少于有能力开展肝肾移植的医院数量,这也严重制约了心脏移植手术的开展。郑俊猛表示,心脏移植需要供体身体健康,供体和受体的身高体重和血型匹配。心脏移植的受体一般限制在60岁以下,身体状态好的可放宽到65岁。

“换心并非小手术,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必须严格挑选符合手术指征的病人进行手术。” 王景峰说,病人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可以纳入心脏移植等待者名单:经过充分的抗心衰药物治疗,或起搏器心肌同步化治疗、体内除颤器等器械治疗后,效果不佳,不能进行常规外科手术治疗,由心脏内科、外科、影像科及伦理委员会等多学科专家会诊后确认为治疗效果差,预期寿命小于1年的终末期心衰患者。

后续

“换心”后也会得冠心病

对于幸运地接受心脏移植的人来说,这条“活路”也并非那么平坦。 排异反应是“换心人”存活的最大障碍。统计数据显示,心脏移植后,一年的平均存活率达90%,5年的存活率达80%,10年的存活率达70%。

杨艳旗指出,心脏移植术后对患者的教育与管理非常重要,关系到每一个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延续。调查显示,心脏移植术后10年,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移植心脏衰竭、感染、恶性肿瘤、移植物冠心病和急性排异反应。高血压、抽烟、高血脂的心衰患者移植了心脏后,原有疾病的继续发展,会导致移植的心脏出现冠心病。

王景峰指出,心脏移植术后患者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因减弱了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增加了感染的几率,还可能出现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移植物冠心病、肝肾功能损害,通过随访监测并调整治疗方案,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和提高。90%以上的患者可以继续从事原有的学习和工作。(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王海芳)

(责编:许心怡、权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