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不误砍柴工”“饿透了不少吃馍,歇透了不少干活”,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语,不仅富有生活哲理,也蕴含着国人的养生智慧。
生活中如何做到身心愉悦的工作,达到 “搂草打兔子——两不耽误”呢,关键是要保持心理平衡,做到劳逸结合,别让“心累”。
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
生理学家发现 ,人的心脏工作量大的惊人,按其每分钟平均收缩70次计算,一天收缩便达10万多次,其搏出的血量,足够装满一节油罐。然而心脏却永不疲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心脏在每次工作之后,便立即处于“完全不应期”,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心脏对常规刺激没有任何反应。此时,心脏挂出了“现在我休息,请勿打扰”的“牌子”。从心脏电生理学的角度讲,心脏工作与休息的时间约为3:5,也就是说在一天中,心脏只工作9个小时,休息15个小时,且它是在疲劳之前就得到了充分休息。劳逸结合、合理分配,这就是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
当人们知道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之后,还曾做了很多有趣的实脸,如美国贝德汉钢铁公司的科学管理工程师佛德瑞 ·泰勒博士发现,一个强壮的工人,如果让他一天连续搬生铁8小时,到下班的时候他已经筋疲力尽,搬运的生铁为12.5吨。后来,佛德瑞克· 泰勒博士让这位工人每小时干活26分钟后休息34分钟,结果工人在8小时中搬运了47吨生铁,而且毫无疲劳感。这个实验证明:人在疲劳前充分休息,能够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这样也不容易疲劳。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在疲劳前休息呢?这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我们在使用电脑时,可以每隔50分钟左右揉揉眼、伸伸腰、稍稍站立、远眺窗外等,若是体力劳动或野外活动,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好一天的工作量、活动量,定时休息一下,或在空隙时喝杯水,美国企业管理学家亨利·福特曾经说过:“能坐下的时候我决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决不坐着。”这句话实则说的是工作和休息的辩证关系,同时也阐述了充分利用时间进行休息的技巧。
养生最怕“心累”
心累人最累,心累身难安。
这里所说的“心累”,实则应是“脑累”。虽然当今“脑主神明”或“心脑共主神明”的观点备受推崇,但《黄帝内经》“心主神”理论的影响仍然很大。口语中的“心累”通俗易懂,所以在科普文章或交流中,还是用“心累”一词表达“脑累”。心累者常伴有抑郁、焦虑、烦躁、易怒、易冲动、办事效率差、失眠多梦、早醒等症状。
若能好好的睡一觉或是适当的休息之后,体力上的疲劳多能很快恢复。而人一旦心累了,可就不是睡一觉能解决的事了。心累会影响人的情绪、扭曲人的心灵、危及身心健康。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养心怕的就是“心累”。一些哲人、伟人之所以能长寿,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心里能撑船;林黛玉式的人物整天愁闷苦脸、唉声叹气,让人看了就很“累”。当今的精英们过劳死的比例之所以较高,除身体过劳外,更重要的是过度“心累”。阳明心学的基本宗旨正是“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人世间的一切就是这样,只是取决于心境。心内安稳,人生即安稳,身心更健康。
心累,主要是精神上的累。人之所以心累,就是想的太多;人之所以痛苦,就是追求的太多;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计较的太多。人之所以心累,多是因人因事所困,不能顺其自然、坦然面对事情。其实每个人都有心累的时候,只不过有些人能及时调整,而有些人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人生的确很累,看你如何品味。在这个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里,生活中有很多的难题、烦恼或压力,要想活的一点不累是不现实的,有事别往心里搁,这样心才能达到内心的清净。
“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其告诉我们心累时要适时调整心态,正确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曲折。心若计较,处处都有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春天。人活一世,最重要的是心灵的安稳和平静,何必跟自己过不去。怀着一颗平常的心,安静地生活,过平常的日子,静守淡泊的岁月。人的一生,总会经历起伏波澜,又终归平静,荣登高峰要有平淡心,身在谷底更要有平淡心。在纷繁复杂中能寻找心旷神怡的安静就是幸福。
心静神亦静,烦恼天天有,不捡自然无。不攀比,不强求,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给自己强行施压。当你因为没有鞋穿而哭泣时,想想那些没有脚的人。其实这个世界上比我们苦的人、比我们累的人、比我们穷的人、比我们难的人、不如我们的人还很多很多。想想这些,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淡定,有什么事情不能想开呢?
正如作家黎戈所说:“很希望自己是一棵树,守静,向光,安然,敏感的神经末梢,触着流云和微风,窃窃的欢喜。脚下踩着最卑贱的泥,很踏实。还有,每一天都在隐秘成长。”有了这种心态,人生才有希望。否则,理想再多,没有健康也是白说。
作者:中华行为医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济宁医学院教授 杨志寅
“达医晓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