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医药行业周报

“天价药方”暴露“坐堂医”监管漏洞

(9.12-9.18)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熊剪梅

2016年11月10日14:09 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一周舆情综述

  9月12日至9月18日期间,演员乔任梁因抑郁症离世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抑郁症问题,我国抑郁症认知度不高,就医率低、危害认识不足等问题一一暴露,此次讨论也让民众和政企机构开始反思中国抗抑郁症机构的发展和抗抑郁药的研发不足问题。近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曝光了兰州惠仁堂“天价药方”事件,药监局、物价局等部门的“扯皮”引发强烈不满,业界呼吁通过医药分家、完善监管制度,规范“坐堂医”开药方。此外,上海医药四年四换帅也引发业界关注,公司战略规划的可持续性遭到质疑,上海医药通过展示公司的稳定,以及释放利好政策和企业发展动态,将舆论关注点成功转向对其改革的期待。

  热门话题解读

  1.我国抑郁症治疗比例不足10% 就医观念亟待提升

  近日,演员乔任梁因抑郁症离世的消息引发舆论强烈关注,众人在哀悼和惋惜的同时,也开始正视抑郁症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中国抑郁症患病率为3.02%,约有3900万患者,但真正接受抗抑郁有效治疗的比例不足10%。而目前进口药依然是主角,根据中康CMH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抗抑郁症药品市场规模为56.74亿元,今年将超过60亿元,但排名前十位的品牌中,只有华海药业和康弘药业两家本土企业。

  舆论观点:“隐形杀手”抑郁症不容忽视 

  乔任梁因抑郁症自杀事件将抑郁症拉入公众视野,网民对于抑郁症的识别度较低,在网络中发出疑问,自己和身边亲戚朋友的一些情绪低落、睡眠不佳等症状是否是抑郁症表现。部分媒体开始详解抑郁症的表现,如何医治等,《南方日报》采访专家指出,普通人说的抑郁症,其实是个抑郁综合症,带有抑郁的各种表现,如兴趣下降、情绪低落、睡眠障碍、食欲下降或亢进等等,需要符合一定的诊断标准。治疗抑郁症,除了自我开解、参与社交活动、心理治疗等,通常需要药物的帮助。从媒体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总结可以看出,抑郁症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巨大威胁,而在中国就医率极低,同时药物仍以进口为主。目前,公众对抑郁症依然知之甚少,相关机构缺乏,重视度不够导致自杀悲剧不断发生。

  舆情分析:亟需普及抑郁症知识 推动就医观念提升

  公众震惊于乔任梁自杀的同时,对于抑郁症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面对“全球抑郁症患者超过3.5亿,每年超过800000人死于自杀”的现实,网民纷纷发出“可怕”“需正视”的感慨。尤其是在就医率低、缺乏互助机构、药物靠进口、危害认识不足的中国,抑郁症犹如“隐形杀手”埋伏在众多人身旁。这一次对抑郁症的讨论狂潮,应该成为一个契机,让公众普及和学习抑郁症知识,正视自己和身边人的相关问题,同时也让中国医药部门和医药企业审视抑郁症治疗的需求,重视抗抑郁症机构的发展和抗抑郁药的研发。

  2.兰州现“天价药方”事件“坐堂医”监管存漏洞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兰州惠仁堂静宁路药店开出的一张五千块钱三副的“天价药方”引发了舆论关注。事后,该药店返还了患者全部药费,相关部门也在近日开出罚单。

  舆论观点:“天价药方”向深化医改提出挑战

  中国之声评论指出,有业内人士认为,除了相关法律政策无适用条款、基层监管人才缺乏之外,造成多起“天价药方”事件的深层原因,可能是药店将病人购买药品的价格高低与“坐堂医”的绩效工资挂上了钩。还有观点认为,二级以上医院基本能够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处方点评,但基层医卫部门缺乏能够支持该制度实施的专业人才,导致“坐堂医”实施“中药处方点评制度”有实际难度。而监管不给力,惩罚无依据也是“天价药方”出现的重要原因。

  该由谁以什么名义来惩处“坐堂医”问题也引起讨论。此前,食药监、物价局、卫计委的踢皮球行为引发不满。东方网认为,虽然最终兰州城关区卫生监督所对药店开出罚单,但处罚仅是针对当事医师多点行医尚未报备,而非对“天价药方”的处罚。可见,药店“天价药方”仍处于“无人管”的尴尬境地,药店“坐堂医”仍有开具大处方的监管漏洞可钻。为避免今后再出现“天价药方”,媒体也讨论了解决方法。《大连日报》认为,“天价药方”向深化医改提出了新挑战。指出物价部门须出台新规,制定中药方是否“天价”的标准及其触犯标准的处罚规定;须实施“中药处方点评制度”,定期组织专家对处方点评;实施医药分开制度,切实改变药店医药不分、以药养医的问题;对“坐堂医”也要推出监管、处罚等一系列新规,把“坐堂医”开药方的手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舆情分析:中医形象和公信力再受创

  兰州药店的“天价药方”事件让传统中医的形象和公信力再次受损,网民指责当事医生毫无医德,将中医的宅心仁厚毁坏殆尽。中医相对价格便宜与“天价药方”的落差,使得网民不断感慨现在“看病难 看病贵”。事实上,“天价药方”不仅暴露的是医生职业素养的问题,更多的是监管漏洞。中医“大处方”如今未得到有效遏制与中医很难用标准量化有关,但问题的存在不能成为袖手旁观的理由,健全相关制度考验着执法和监管部门的水平和能力,不论是医药分家、还是给中药处方“瘦身”,都需要相关部门去论证和探讨,只有通过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推动医改进程。

  3.上海医药频繁换帅 企业释放积极信号消弭舆情隐患

  据《时代周报》报道,上海医药的董事长已经数次更换,从2012年3月,被誉为“改革派”的上海医药董事长吕明方免职后,周杰继任,一年后换来楼定波,近三年后,楼定波亦辞职,周杰再度执掌上海医药,担任董事长,仅坐满3个月,又递交了辞呈。周杰离职后,上海医药将由谁掌舵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上海医药的战略动态也备受关注。

  舆论观点:上海医药战略规划可持续性或面临挑战

  业界分析认为,周杰二度执掌董事长可能本来就只是权宜之计,是上海医药高管层变动的一个过渡,现在离职是“功成身退”。由于8月26日,上海医药第六届董事会审议通过了选举周军为第六届董事会非执行董事的议案,《证券日报》援引行业人士观点指出,周军有望接替周杰成为上海医药下一任董事长。

  换帅对上海医药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发展战略和影响投资者信心方面。中投顾问大健康产业研究员刘伟指出,董事长频繁更换,会影响上海医药战略的实施,也会向公司员工和资本市场释放出不稳定的信号。上海医药公司战略不清晰,同时,激励机制不能很好地平衡公平与效率,内部利益纠纷复杂,高层面临的国企改革压力大。“上海医药发展战略可持续性或面临挑战”成为频繁换帅后的业界主要论调。

  舆情分析:企业释放积极信号消弭舆情隐患

  周杰上任不久后的再度离职使得公司战略实施的可持续性面临质疑,上海医药也充分认识了潜在风险,不断向外界展示其稳定性。针对董事长的离职,上海医药回应称“目前公司运营良好,正常的换届及董事变动,不会对公司未来战略及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上海医药及时安抚企业员工和投资者,避免了公司因人事变动产生动荡。此外,媒体也趁机散发上海医药发展和改革的积极信号,如医药生产企业迎来最严GMP认证对国药企业利好,以及上海医药此前出资获得澳大利亚维生素制造商Vitaco60%股权,以此进入保健品行业。综上,人事变动虽然给上海医药带来发展战略持续性的质疑,但上海医药应对有序,将舆论关注点转向自身的后续改革问题,令人充满期待。

(责编:权娟、许心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