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医药行业周报:春雨医生线下问诊疑存漏洞

(9.5-9.11)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助理舆情分析师 王冕

2016年11月10日14:08 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9月5日至9月11日期间,春雨医生的线下问诊业务被质疑打政策擦边球并且存在监管不严格的漏洞。《北京商报》刊登文章分析认为春雨医生违规进入医疗美容问诊业务,平台对医生资质审核不严格,互联网医疗平台的责任担当受到舆论质疑,在医疗资源不平衡、民营医疗机构不规范等“顽疾”难除的情况下,社会期待互联网医疗承担起资质审核、规范管理以及平衡资源的责任。《经济参考报》关注了临床试验数据核查的进展,提示警惕医药行业中“政策太超前”、“政策一刀切”的消极论调抬头,呼吁药企正视数据造假的根本问题。《合肥晚报》报道了庐江法院对庐江县人民医院腐败窝案的判决结果,案件再次印证了社会对医院医生“收回扣”的刻板印象,对公立医院的声誉造成影响。

  热点话题解读

  1.春雨医生线下问诊疑存漏洞 互联网医疗责任力受期待

  就在春雨医生“被倒闭”、百度魏则西事件、百度医疗类贴吧商业化、就医360大规模裁员等互联网医疗热门事件的风波刚刚平息之际,移动医疗再次引发舆论质疑。9月9日,《北京商报》刊登文章《春雨医生医美线下门诊现疑云:未获从业资质 管理存漏洞》披露了医疗美容业务成为春雨医生新的业绩增长点。然而,春雨医生平台存在对医生资质审核不严格、涉嫌违规经营线下诊所、医疗美容机构管理不严格等情况。

  媒体评论指出,春雨医生线下问诊业务打政策擦边球,存在上述管理瑕疵,其业务形式受到舆论诟病。《北京商报》指出春雨医生的医疗美容线上问诊已经悄悄地延伸至线下,在北京和武汉开设的14家春雨诊所中,有六家为医美工作室。媒体进一步分析指出,春雨医生开展线上咨询,并非直接经营医美机构,其法定经营范围并不包括医疗美容业务咨询及开辟诊所等业务。

  受到移动医疗公司整体盈利不佳、医药行业政策瓶颈的影响,舆论场中认为移动医疗“高流量低收益”的观点尤其突出。近期,各大上市公司业绩报告集中发布,互联网医疗的业绩情况也受到媒体的关注。《中国证券报》的文章指出移动医疗多数不但没有实现自身盈利,也没有给其股东--上市药企带来更大的利润贡献。财经媒体由此判断,互联网医疗目前拥有庞大的数据流量,然而通过流量转化为利润的变现能力有限。《中国证券报》的文章进一步分析指出,未来投资者更看中移动医疗投资回报率,即可将流量转化为实际效益的能力及效率。

  2016年以来,互联网医疗发展“停滞不前”的声音愈发强烈,背后既有平台自身的经营管理不善的内因,也有行业政策环境趋严、用户使用习惯难以培养等外因。舆论环境趋向消极,然而从目前公立医院的医疗资源情况以及公众对健康的需求看,医疗领域仍有较大的潜力等待互联网医疗挖掘。公众更倾向于呼吁移动医疗平台承担起弥补医疗信息不平衡、资源不均等的责任,公众期待互联网医疗在医院资质审核、医生行为规范监督、医疗信息和资源平衡方面的责任担当。

  2.临床试验数据核查风暴持续

  9月9日,《经济观察报》刊登文章《八成新药临床数据涉假 背后监管环节层层失守》报道了医药行业中部分人士认为核查风暴“太超前”、“一刀切”过于严格的情况。文章评论认为医药行业对临床试验数据核查政策的“消极论调”有所抬头。

  该文发布后获得转载共101篇,再次引发舆论关注临床试验数据核查风暴。媒体着重从制药企业对待临床试验数据的态度以及合同研究机构(CRO)助长数据造假两方面分析了临床试验数据造假对中国医药行业影响的严峻性。《经济参考报》指出药企长期“故意”瞒报不良反应记录。文章引用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观点称,部分药企故意瞒报、漏报不良反应记录,对达不到预期的试验数据进行修改。

  CRO监管缺位,更进一步助长了药企数据造假。CRO机构负责人指出,本应作为第三方检查机构的CRO机构,对药物研发、临床、报批等起到质量管控作用,但由于国内CRO缺乏转入门槛,大量不良企业恶性竞争,很多CRO在利益驱使下成为数据造假的“帮凶”。部分医药行业从业人员表示,政策过于严苛,“一刀切”不符合目前医药行业发展水平。制药企业以及CRO机构对待临床试验数据不严肃的态度、制药企业对政策的消极态度受到媒体指责。媒体认为,以前监管缺失造成的临床试验数据管理混乱不应该成为现在药企“喊冤”的借口。

  临床实验数据造假问题不仅仅是医药行业内的“专业问题”,该问题也成为网民讨论的热点话题,且热度持续升高,药企对待药品临床试验数据的不严肃态度是激起网民强烈愤怒情绪的关键。《经济参考报》的文章获得网民评论1000余条。网民虽然表达了强烈的愤怒情绪,但并没有局限于单纯的情感宣泄,多数网民表示监管应该更严格、落实应该更到位以及惩罚应该更严厉。监管部门加强监管的呼声最为强烈,多数网民表示“国家决不能忽视人民健康,必须加强监管,坚持对临床造假零容忍”、“如果再不严厉打击,其祸患无穷”。此外,不少网民还认为,药企造假行为应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加大药企的违法成本,表示“严惩相关主体违规问题”。更有网民认为“数据造假就是犯罪”、“数据造假应该追究刑事责任”。中国制药企业长期数据造假,还引发部分网民对中国制药创新能力的担忧,认为有可能影响中国药企的国际话语权。

  3.安徽医院腐败窝案判决 医疗机构信誉危机加深

  《合肥晚报》9月8日刊登文章《震惊!每瓶注射液都吃回扣 安徽一医院现腐败窝案》报道了安徽庐江县法院对庐江县人民医院注射液吃回扣作出判决。报道称,庐江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吴某某,神经内科主任徐某,肿瘤科副主任范某、沈某等人在医药代表夏某的“诱惑”下,每瓶参麦注射液收取7-8元的回扣,近日,庐江县法院陆续对这起庐江县人民医院腐败窝案中的多名涉案医生作出判决。

  从网民对事件的评论看,不少网民认为这种现象是普遍情况,“现在要查的话,每个医院都有”、“这是很普遍的事情”、“这绝对不是个案,应该好好查查全国的医院”。还有网民探讨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缺失问题,表示“有些医院就是一卖药的,每次都拿那么多药”、“医疗不应该产业化”、“医生靠卖药赚钱”。也有网民聚焦此次被曝光的参麦注射液上,认为应该加强中成药用药的监管。

  人民网转载了文章后,迅速引起网民围观。在医院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的双重作用下,医院的声誉受到了影响。从内部原因看,医生回扣引发公众对医生医德诚信的质疑,损害医院的声誉以及医生的信誉。医生“吃回扣”是医院内部管理的问题,医生管理不规范、医院用药不合理甚至存在违法的情况等都是引起庐江县人民医院负面舆情发酵的根本原因。从外部原因看,医生“收红包”、“拿回扣”被认为是社会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一定程度上给医生带来了“不给红包就不好好做手术”、“靠卖药回扣赚钱”的刻板形象,而庐江县人民医院被曝出的问题印证了这一印象,进一步恶化了医院的舆情环境。

(责编:权娟、许心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