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精神关怀缺口明显
儿孙绕膝、衣食无忧,这些能否给老年人带来快乐?显然,还不够。对于大多数老年人而言,虽然物质条件好了,也不用再奋斗了,但是说起“快乐老年”,依然是一种奢望。这是因为,很多老年人的“心结”难以打开。
北京市民政局发布的《北京市老年人口心理健康及需求状况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在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关爱三个养老维度中,精神关爱是经常被忽视的问题。老年人“黄昏心理”、“自卑心理”、孤独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普遍存在,精神关爱是老年人最渴望解决的问题。
严峻的现实
老年人心理健康 长期被忽视
10月16日,一场主题为“关爱老年人”的捐赠图书活动在双井恭和苑老年社区举行。这场活动后,总共有十万册《快乐老年》图书将会被赠送到北京老人的手中。《快乐老年》是一部系统解析老年人内心世界的书。该书作者,72岁的袁志发现身说法,向居住在这里的老年人呼吁:在万事面前想得开、想得通、想得远、想得深,从而过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快乐、老有所为的生活。
住在恭和苑的老人,大多物质条件比较优越。但是,要做到快乐,并非字面上写得那么简单。
“最大的心理问题是孤独。”恭和苑老年社区负责人谭疆宜介绍,住养老院的老年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孤独感或者不适应的感觉。这是因为老人的生活环境变了,需要重新建设社交圈子。但是,要迈出这一步,主动和别的老人交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于是,伴随着孤独感而来的,往往就是失落。
袁志发也提到了失落感。虽然退休已有十年,但他至今仍记得领导当时找他谈话,让他不要有失落感。“这让我意识到,人退休后容易产生失落感,这可能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于是在写《快乐老年》时,他首先就写了《论失落》一文。此后,围绕着退休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袁志发又写了107篇文章,汇集成《快乐老年》一书。他认为,良好的心态是健康之神,是快乐之神。
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却长期地被忽视了。很多老年人仅仅注意到了身体层面的健康,而忽略了心理层面的健康,他们缺乏的正是良好的心态。
老年心理专家、华龄颐养精神关怀服务中心理事长杨萍指出,中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堪忧。“一是不太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所以就会有一些误区,认为心理不重要,身体健康比较重要,但是很多老年人都是因为情绪有问题,然后才会导致身体的疾病,因为很多疾病是‘身心疾病’,心理原因也会引发疾病,或是导致疾病加重。另一方面,老年人因为疾病导致情绪不好,又加重了疾病。”杨萍指出,造成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的原因,和社会发展、传统观念都有关系。
微妙的心理
老人需要精神关怀 但不好意思说
老年人大多患慢性疾病,这本身就会对老年人的心理造成影响。而心理健康,又反过来会影响身体健康。然而,老年人虽然平时不怎么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却很介意别人说他有心理问题。
谭疆宜提到,恭和苑有心理咨询师,但是他们在给老人做自我介绍时,会尽量避免这个称呼,而是自称社工。“如果直接说是心理咨询师,有的老人会很抵触。”评价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套专门的评价体系,他们也是通过聊天的方式进行“量表”,从而作出相关判断。
造成老人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除了健康因素,更多的原因是来自家庭方面。比如,老伴去世、子女不常来看望,都会导致老人的心理问题。为此,谭疆宜他们为入住老人制订了“适应计划”,在老人入住时,首先要把老人的职业、爱好、性格以及家庭状况等信息有一个全面了解,从而能够更贴心地提供精神和生活照料。同时,员工和老人的互动也被高度重视。
在恭和苑,三分之二的老人是单身老人。居住在这里的老人平均年龄在87岁以上,失智失能老人占60%,但是这里的老人精神状态都还不错。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特意在进门处放置了沙发、茶几和电视,装修成了客厅的样子,就是为了让老人有“家”的感觉。他们通过精神照料、认知辅疗、音乐辅疗,来呵护老人的心理健康。
谭疆宜介绍,对于心理问题,疏导的方法也是因人而异。有的老人可以自我调节,有的老人调节不过来,就需要社工来介入了。她提到,老年人长期情绪低落、抑郁,都会对身体有影响。有的老人在遭遇家庭变故后会不吃饭,这就是抑郁最常见的表现之一。但她指出,尽管老人遭受了很大的精神打击,急需精神照料,但他们主动求助的却特别少。即使有,那也是用比较委婉的说法,找工作人员说说话。
这样一来,就对员工和老人的互动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员工必须对老人的状况非常熟悉,才能发现老人细微的心理变化。
现实的尴尬
老人精神关怀 服务还跟不上
精神关怀做好了,不但会让老人生活质量提升,甚至还会减少老人的走失。根据《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全国走失老人一年约在50万上下,平均每天走失老人约为1370人。杨萍介绍,老人走失主要是认知症方面的原因,而心理问题、抑郁正是认知症的诱因之一。
“老人虽然有了认知症,但是他还是会有心理上感受,比如恐惧,对老伴、对子女的内疚等等。”杨萍认为,老人走失,是长期照料压力之下出现的疏忽。照顾认知症的老人,应该偏重于心理方面的支持,这样家属可以更好地与老人沟通,家属的压力减轻了,老人也会有愉悦的感受。虽然认知症不可逆,但是可以延缓这个过程。
北京市的“九养政策”针对老年人精神关怀和心理慰藉有明确规定,即依托96156社区服务热线,充分发挥社会各类心理咨询专业组织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电话咨询、上门服务。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针对老年人精神关怀服务还比较薄弱。
杨萍指出,政府很早就有这方面的倡导,原则上来说,精神关怀服务应该成为为老服务的“标配”,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不是很多。“不是学过心理学就可以做老年心理,也不是说做个案咨询的就可以做老年个案咨询。老年人有他的特殊性,有些东西不适合在老年人这儿用。”杨萍认为,老年人的精神关怀服务需要专业性,但也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条件下还很难达到相应的人才储备。
以杨萍的团队为例,要从事老年人精神关怀方面的工作,必须得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者社工师,必须拿到相关的资格证才行。培训两三个月,才会让人独立地工作,而且还要有督导。下社区时,则是一个工作小组下去,来弥补个人在工作能力上的不足。“老年人的心理状况,与他的行为表现、认知表现,和其他年龄段的人差异还是很大的。从事老年心理咨询的人,最好还要有一定的医学背景。”杨萍说,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很重要,但是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所以现在就处于一个尴尬境地。(记者 王琪鹏 冯晨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