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健康·生活

现代化城市传承中医药基因惠州民间兴起“中医热”

2016年09月05日09:46 | 来源:南方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现代化城市传承中医药基因惠州民间兴起“中医热”

2016年6月14日,惠州博罗。《葛洪医道》大型纪录片摄制团队趁着雨后天晴,来到蕴藏着上千种中草药的博罗县罗浮山,穿梭在丛林、道观间,寻找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在罗浮山的点滴足迹。

分为上下两集的《葛洪医道》将全面记录葛洪在广东罗浮山研究中草药文化、著书立说、悬壶济世的传奇和成就,彰显葛洪“民生为本”的医者情怀,以此致敬9月份在罗浮山召开的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

位于珠江东岸的惠州,有着世界级生态型大亚湾石化区,有着建设“世界手机之都”规划的电子信息产业,在社会治理、交通等方面建设亮点也颇多。然而,不论是承接葛洪余响的罗浮山下,还是荟萃多位省、市名中医的惠州市区,中医药在这座城市的发展中从未离席。

可以佐证的是这样一组数字:截至2015年底,惠州全市共有中医医院6间,中医类医疗机构治疗人次836万人次,占全市总诊疗人次的19.98%,全市19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3间乡镇卫生院均设有中医科中药房。

承葛洪医术不绝,55名省、市名医各有所长

差不多在《葛洪医道》拍摄的同时,一本记录惠州近代以来中医发展历程的《罗浮山下国医魂》,作为《岭南中医药文库》的其中一本正式出版。“名科”“名医”“名案”三部分占据了其中的一半篇幅。

看“名科”,针灸、骨科、内科与外科各擅所长。论“名医”,名老中医夏伯宽,继承《伤寒杂病论》,创办惠州第一所中医育才学校“惠阳国医养成所”,并著有《妇科浅释》等著作;广东省名老中医文介峰。潜心挖掘“烧山火”和“透天凉”等针灸传统疗法,创立“气纳三焦”治法,被列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针刺手法七大家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名科犹在,过往的名医却逐渐凋零,上世纪80年代,夏伯宽和文介峰先后病逝。然而,惠州的中医传承不仅没有中断,反而有逐渐光大之势:截至2015年底,惠州共有省名中医4名、市名医32名、市名中医19名。

其中,4名省名中医可以分为两批:2001年和2015年各有两人被授予省名中医。曾就职于市中心人民医院的王子耀于2001年成为省名中医。虽然身体尚好,但由于年龄原因不再被医院返聘,现在正享受退休生活。与王子耀一同成为省名中医的市中医医院刘英杰,擅长男性病、脾胃病等内科疑难杂症,至今仍每逢周一、周四出诊。

花生油、葱头、硫黄、煤油……如果今天的医生拿这些材料“治病”,恐怕会让许多人大跌眼镜。然而,恰是这些稀奇古怪的“药物”,在40年前激起了少年钟启腾的好奇心,走上学医之路,并获得了“广东省名中医”的称号。“用30年治四代人”是他对自己工作的总结,也是他潜心医疗、收获信任的写照。

不单钟启腾,梳理惠州这55位名医的从医履历,大多都经历过一段艰苦岁月,并萌发以医术救治世道人心的心愿,之后才有多方拜师求学,并在长期诊疗中不断积累经验的从医之道,最终成为名医,造福一方百姓。

发力中药产业,16家特色中药走向世界

2016年元旦刚过,在广东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期间,惠州与会的省政协委员纷纷携提案,其中民革惠州市委会主委廖锦堂在提交的《关于充分发挥葛洪、屠呦呦名人效应,全力打造广东中医药产业与健康服务业新品牌的建议》引起广泛关注。

廖锦堂在这份建议上呼吁,创建葛洪中医药研发基地;加快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全力打造广东中医药 “葛洪”“屠呦呦”著名品牌等多项举措。

这份建议受到关注,与惠州,特别是罗浮山所处的地理区位和历史文化密切相关。

罗浮山地处北回归线,这里终年云遮雾罩,草木葳蕤,药物资源非常丰富,其中金耳环、石上天葵、罗汉果、鸡骨香以及巴戟、黄精、灵芝、土人参等药用植物就有1200多种,被冠以“百草药库”的美誉。依托罗浮山、象头山,惠州已经逐步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充分发掘和保护中药材资源,目前拥有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近百个。

目前,惠州市正在博罗县龙华镇规划建设国家级大健康产业基地和中医药创新基地,在中医药创新基地方面,博罗县科技企业孵化器内挂牌建立中医药孵化器,目前已有3家企业入孵。同时,惠州市正积极联系洽谈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其下属中药研究所、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药资源中心等科研单位,力争分院落户惠州,激发中医药创新活力,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

中医文化润万家,年轻一代愿传承

在惠州,中医药的因子绝不仅限于传统的中医生或中药产业,而已经渗入这个城市的内在禀赋和文化基因。

在惠州,有这么一群中医爱好者,他们通过网络到外地拜访名中医,或在本地组织中医读经班,学习传统中医。

“姜皮有解表功效,姜肉能止呕、暖胃、驱寒、护肝等。姜皮性凉,姜肉性热。制作时,保留一些姜皮,能中和姜的性状。”说起姜茶的功效,1987年出生的杨燕头头是道。在父亲影响下,杨燕从小就与中医结缘,每当患者登门向父亲问诊,杨燕也在一旁学习观舌苔、手相等。如今,她已能认出100多种草药,经常通过微信朋友圈,教朋友什么样的体质应该如何养生,还教大家怎么煲适宜的药膳汤。

在中医爱好者中,杨燕算不上年纪小的。2016年4月,惠州市演达中学依托获广东省科技厅立项的课题研究项目,在校园内建成了面积近500平方米的“演达中学中草药科普园”,种植了上百种中草药,培养了一批对中医药发生兴趣的90后新生代。

同样在2016年,惠州市惠城区特别建立了青少年中医药兴趣小组,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培育医学人才。“青少年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既是科学普及,也是道德教育。”惠城区科协副主任科员李彦青说,将鼓励青少年阅读《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典籍。

与这些传统医学巨著相比,更具岭南特色的艾灸文化在惠州更是源远流长。据记载,葛洪的结发妻子、史书记载的第一位女灸学家鲍姑改进了传统艾灸的方式,采取隔姜灸、隔蒜灸等方法,减少直接艾灸给病人带来的痛苦;还共同研究出99种灸方,奠定了艾灸学的雏形。

为将艾灸文化发扬光大,使艾灸疗法走入寻常百姓家,博罗成立了博罗县博艾志愿者协会,通过志愿者的力量弘扬艾灸文化;通过义诊、讲座培训等方式深入基层,让艾灸服务更多群众。

如今的惠州,中医药除了守护健康的利器,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80后”“90后”的中医药爱好者涌现,艾灸文化蔚然成风,中草药园地遍布城乡,中医药文化已然成为这座城市文化基因中不可分割的珍藏。(记者 王彪)

(责编:许心怡、权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