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新生:乌云背后的金边
7月23日,纪录片《人间世》播出第七集,这一集讲述了几位主人公拨云见日、重获新生的故事。故事里有诸多曲折幽暗,但最终他们看到乌云背后还有金边。
故事在红房子医院B超检查室开始了......
今天的检查,朱帮红的羊水指数只有29。羊水指数30,是医生给朱帮红划定的最低指标,低于30,她必须接受立即剖宫产手术,多等一天,危险就加重一分。对旁人而言,B超单上是一些冰冷的数字,但对她而言,这些数字,代表着孩子的安危。入院之前一周,朱帮红已经出现羊水破裂的症状。五天时间,羊水指数急剧下降。
朱帮红还想再等几天,因为她很清楚,孩子注定是个早产儿,对于早产儿的早期发育来说,孩子在母亲子宫内多待一天,相当于在体外多待十天。但医生不能让朱帮红继续等下去,因为继续等待将十分危险,可能会导致小孩畸形甚至致命的危险。
目前的状况让这位准妈妈十分难过,她压抑不住内心的悲伤,尽管护士一直在一旁安慰她。但情况危及,她必须和丈夫立刻做出决定。
医生找来朱帮红的丈夫进行术前谈话,他同意手术,将孩子取出来。
签好字,朱帮红把手术同意书紧紧攥在手中,不肯放下。尽管在外人看来,她已经坚持到了最后一刻,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她仍然觉得做得不够,签下自己的姓名,意味着肚子里的孩子将过早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早到还不满8个月。
朱帮红觉得对不起小孩,她说她一直不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好。
然而,此刻,医生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安危,朱帮红的情况也很危急。这是朱帮红第二次怀孕,因为第一胎是剖宫产,她的子宫内壁上留有疤痕。第二次怀孕时,胎盘正好长在子宫切口疤痕附近。她的胎盘就像大树长了根一样,深深扎根于子宫疤痕内。这使得植入部分的胎盘无法自行剥离。孕妇在生产时随时可能大出血、休克、继而引发感染,甚至死亡。
羊水减少、孩子必须尽快取出,但胎盘严重粘连,可能导致孕妇大出血死亡。
2015年12月7号,14点30分,手术准时开始。由于无法通过医学影像判断子宫与胎盘的粘连情况,医生对于手术切口位置的选择非常谨慎。
一切准备就绪后,主刀医生选取了胎盘边缘的部位作为切口,这样可以避免手术过程中直接触碰胎盘,而引发瞬间出血。然而切开子宫后,主刀医生遇到了一个更为棘手的难题。
一般来说,脐带位于离宫颈较远的位置,这样医生可以先将孩子的头或上半身取出。而朱帮红腹中胎儿的脐带则悬垂在孩子与宫颈之间,临床上称为脐带先露。万一产妇发生宫缩,宫口张开,脐带被迫下降,将可能被宫口挤压,使脐带血被阻断。脐带血提供了胎儿所有的生命支持,供血阻断后,如果不能在5分钟内将胎儿取出,孩子极有可能胎死腹中。
手术室门外,朱帮红丈夫手撑着墙壁,焦急地等待着。
孩子取出来了!
切开子宫,取出孩子,剪断脐带,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孩子出生了。然而,就在胎儿离开母体的瞬间,朱帮红的体内涌出大量的血液。
1448克,孩子的体重还不满3斤,这个孩子早早地来到了人世间,发出了生命中的第一声啼哭。他是个男孩。
手术台上的朱帮红还在抢救,才和母亲匆匆见过一面的孩子被推出了手术室。
孩子的安全降生,给守候在门外的父亲,带来了一份来之不易的喜悦。但手术室大门的另一边,孩子的母亲却依旧游走在危险的边缘。
主刀医生不断将纱布塞入子宫内止血,不到1分钟,纱布就被不断渗出的血液染红了。好在,关键时刻,止血药物起效了。
朱帮红的情况开始好转,出血量终于降了下来,医生开始缝合伤口。然而此时,刚刚出生的孩子,又突发状况。
新生儿科病房,几乎所有的医生都围拢在这个孩子身旁。他小小的身体上被接上了各种监控仪器。
由于孩子肺的功能还没有完全成熟,肺泡张不开就不能把氧气带到全身,孩子患上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医生给孩子套上了呼吸机,此时他自主呼吸还不到半小时。
胃管,氧气管,脐带静脉管,朱帮红的孩子被各种管子缠绕包围着,让人心疼。然而接下来的一个月,呼吸关、营养关、感染关、视力发育关,乃至脑出血关等一道道致命的难关,都在前方等着他。小小的暖箱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就是人生的第一个战场,与死神搏斗的战场。
一周后,朱帮红终于等来了可以看孩子的时候。但是去之前,她在病房里不住地掉眼泪。
看着保温箱里的孩子,朱帮红的情绪显得十分激动。她只看了几眼,便匆匆将保温箱的帘子放下。对她来说,扎在孩子身上的每一根管子,每一根针头,也同样扎在了她的心里。
尽管历经波折,尽管孩子还要在保温箱里住上一个月才能出院,但手术,让朱帮红母子平安。
故事里第二位主人公是一名92岁的老人,她叫黄吉娣,连续两周进食后剧烈呕吐。
进食后的呕吐对常人来说并不致命,但对于92岁高龄的黄吉娣来说,则完全不同,长时间呕吐导致的营养不良,已经让这位老人的身体极度虚弱,医生们担心,她很可能扛不住检查和随后的抢救。
初步检查的结果,让现场的医生都紧张起来,因为老人胆管内本身就有胆结石,随着年岁的增大,结石越积越多,最终导致胆管堵塞,引发急性胆管炎。胆汁是人体重要的消化液,无法进入肠道,会形成淤积,进而滋生细菌,引发中毒。
疏通胆管,引流胆汁,是救命的唯一方案,但黄吉娣已经92岁,一次简单手术造成的创伤,都可能摧垮这位老人。
微创手术是唯一适合老人的方案,医生决定利用胃镜经过消化道抵达胆道,然后将导丝伸入胆道,植入一个支架,把被结石堵死的胆道撑开,排出胆汁。
尽管这个方案几乎不会对老人的身体造成任何的创伤,但因为患者年龄很大,身体的忍耐力远低于常人。而所有的手术器械都要通过老人的咽喉、食道、胃抵达胆管,如果老人因为任何的不适,出现剧烈的反应,手术很可能被迫停止。
为了安抚老人的情绪,主刀医生破例要求家属在手术室内全程陪同,帮助医生稳定病人的状态。
这场手术,医生没有出错的机会,年轻人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时还有可能挽回,但上了年纪的老人可能根本没有机会。
导管成功抵达了胆管,医生在黄吉娣堵塞的胆管内撑开一个塑料支架,帮助她将化脓的胆汁引流出来。
黄吉娣在92岁高龄时,经受住了手术的考验,她很快就可以回家了。
人们对于生命质量和尊严的追求绝不会随着时间年轮的增加而褪色,而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恩,却会伴随着每一次与死神的交锋更增加一分。
最后一位主人公是一个让人心疼的小女孩。桐桐,刚满一岁,她的世界是无声的。
普通人双耳的最低分辨为25分贝,桐桐双耳的最低分辨率达到90分贝,已经是极重度的听力障碍,先天的缺陷让桐桐一出生就进入了一个不同的世界,她的世界里没有爸妈的呼喊、没有玩具的声响、连噪音都是她无法感受的奢侈品。
更让家人无法接受的是桐桐刚满月,他的父亲就因为突发心脏病永远地离开了她。
桐桐爷爷几天之内,头发全白了。现实的绝望一次次考验着这个家庭。可爱的孩子是唯一的希望,尽管她并不那么完美。
桐桐奶奶说,她一定要把这个孩子带好,这就是他们今后的希望,也是他们家的延续,她咬牙也要挺过来。
桐桐患有的是双侧极重度神经性耳聋,如果不及时治疗,在无声世界长大的孩子,无论是语言能力还是心理发展,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听力障碍如此严重,普通的助听器已经很难起到效果。唯一的办法是植入人工耳蜗。
装人工耳蜗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但孩子父亲的离世,让这个四口之家失去了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装两只耳朵需要20多万的费用,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一时凑不满所有的费用,严紫桐的家人决定先装一支耳朵。孩子已经一岁了,他们担心太晚,会错过孩子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
孩子是那么的天真无邪,她并不知道今天的手术,可以帮助她永远地逃离那个寂静的世界。
上午8点,手术正式开始。这场手术对于主刀医生而言,或许只是他无数例人工耳蜗手术中的一次,但对于手术台上这个小小的生命而言,却可能是一次人生的拐点。
主治医生需要在孩子的后耳处切开一个小口,植入一个电极到耳蜗内,将声音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传到大脑,帮助桐桐感受声音的存在。但是手术也伴随着风险,因为人的面部布满神经,一不留神将造成永久的伤害。
不到半个小时,手术完成了,电极被成功植入。因为麻醉,桐桐还没醒,但醒来后,世界将为她打开声音的大门。
半年后,桐桐可以开口说话了。桐桐的一声“爷爷”“奶奶”让两位老人潸然泪下。
和很多手术相比,人工耳蜗的植入手术,也许并不那么惊心动魄,但这场手术却让桐桐听见声音,开口说话,也许很多年后,桐桐会忘记一岁时,自己做过的这个手术,会忘记自己曾经听不见任何声音,甚至会忘记人工耳蜗的存在,但有声世界的美好,她不会忘记。
朱帮红一家也迎来了儿子回家的日子,生产时的惊心动魄,最终迎来了有惊无险的结局,这个新生命的到来,是全家人勇敢面对生活的最好回报。
手术成功后,92岁的黄吉娣的生活轨迹开始回归正常,恢复进食后,老人的体质有了明显改变,对于老年人来说,一个健康的晚年比什么都重要。而对于子女来说,老人的健康也是他们最大的宽慰......
(注:此文系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授权人民网健康频道发布,请勿转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