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健康·生活>>科普要闻

小暑:上蒸下煮伏日来临

2016年07月07日09:59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小暑:上蒸下煮伏日来临

夏至后的节气是小暑、大暑,它们都属农历六月的节气,按公历,小暑落在每年7月的7-8日左右,这时太阳到达黄经105°。今年小暑的交节时刻为7月7日0时03分。

小暑,意思就是“小热”,指天气开始炎热了,但还没有到最热的时候。二十四节气虽然是古人根据黄河流域一带的气象、物候知识制定的,但到了盛夏,中国南方、北方的气温差异很小,都十分炎热,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所以小暑、大暑的含义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状况基本上都是吻合的。

看唐代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鸇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前六句意思好懂,后两句有些费解,它们出自《礼记·月令》,指热风来临,蟋蟀都躲起来避暑,雏鹰也开始学飞翔了(习,飞的意思)。这种说法后来演变成将小暑分为三候:

“一候温风至;

二候蟋蟀居宇;

三候鹰始鸷。”

小暑期间有两个重要历注:出梅和初伏。小暑后(含小暑当天)第一个“未日”称“出梅”,今年出梅是7月12日(一般都在7月7-19日),这标志着江淮地区梅雨期的结束,南北方盛夏全面开始;历法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今年初伏是7月17日,也是盛夏开始的标志。总之,这期间中华大地的共同特点是,只要是晴天,大地上仿佛不再有一丝凉风,空气中总是带着热浪。

当然,按降水量,小暑期间南方北方还是有区别的,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期,南方则进入伏旱期。由于水稻生长的需要,小暑期间的雨在南方很珍贵,有“伏天的雨,锅里的米”的说法。

小暑期间,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因此要特别注意养生。由于暑热外蒸,人们喜欢用冷饮来应对,但这时注意不可贪饮,以免阴气过于侵袭,损伤脾胃。日常起居最好多静少动,闲来可以到山径、树林间散步观景,或在环境清幽的室内品茶纳凉,还要保持心态平和,避免出现“暑天情感综合症”。对于体力劳动者、室外工作者,需要多饮水、多摄入咸味,以补充随汗流失的水分盐分,预防中暑。小暑已进入长夏,长夏属脾,所以这时还要避免湿邪犯脾,在饮食上要多吃些祛暑健脾的食物,对于阳气较弱的人群来说,还要适当进补一些温热的食品,以减轻“苦夏”的困扰。

(责编:高奕楠、权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