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伤医事件屡屡发生 如何缓解医患矛盾

2013年10月30日13:59    来源: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10月30日电 (袁月、马晓慧)来自中国医师协会的统计显示,仅今年10月全国各地就已发生至少6起恶性伤医事件,甚至有医生死亡。面对自己的同仁一次次被伤害,很多医生心冷了。中国医疗环境到底是怎么了?谁该为一次又一次的伤医事件负责?28日,记者采访了诸多专家学者,对伤医事件进行解析。

“医闹、伤医事件必须引起各级领导机构的重视,因为这不仅涉及医生的安全,更会影响国家的安定、国际声誉和地位,试问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出现砍医生的事件?”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知名医院管理专家周生来在接受采访时指出。

“今年的10月,是黑色的10月,发生了数起伤医事件。尽管原因或各有不同,但也有共性。”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白剑峰站在媒体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伤害医生,最终伤害的还是患者,是百姓。愿意为患者冒风险的大夫越来越少。在体制问题得不到尽快改善的情况下,医生要学会自我保护。制定医生工作场所自我保护指南,这个是现下能做的,应该尽快做。”

“缓解医患矛盾,除了解决当下医疗体制的问题,公安机关也必须尽快行动起来。”周生来建议,“现在所谓的内保制度助长了医闹的发展,应该将医院设为公共场所加以管理,因为医闹不仅伤害医生,同时也在损害他人利益,破坏公共场所秩序。”

国家有关部门应重视近几年来的伤医事件,提高行业自律标准,加大宣传,明确医疗的局限性。医疗是基于医学的实践行为,并非到了医院就可以药到病除,要让患者认识到,目前还有很多疾病人类并没有攻克,医生和患者应该是一个战壕的战友,所面临的共同敌人是疾病,给医生一个宽松的从医环境。患者和医生之间本应是信托关系,而不是质疑关系,应恢复全社会对医生的尊敬,对医院的信任。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卓小勤更关注政府部门在医患矛盾中的表现。他认为,政府在2009年福建南平医闹事件中的做法,尤其是一开始的处理,是饮鸩止渴。警方开始基本上是不介入,说是维持现场秩序,实际效果大家都看到了。后来市政府领导出面,让医院赔钱,让家属撤走,也没理清是非,结果又造成医生集体上访。为了稳定放弃法律原则,给双方的信号都不好。“对病人来说,一闹就有钱,小闹给小钱,大闹给大钱,那谁不闹、谁不往狠里闹?对于医院来说,政府既不保护他们的合法权利,也不细察他们医疗行为的责任,给钱就摆平,那么这种导向又会生出什么样的后果?”

卓小勤说,目前各种因素使事情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如果政府不能切实负起责任,建立合理、有序的规则,明确三方责任以及发生矛盾后各自的行为规范,那么恶性事件必然“按下葫芦浮起瓢”。“这也是摆在医改面前实实在在的难题。人的问题比钱的问题还要难办。”

他认为,政府、医院和患者都有一个重塑形象的问题,“现在最宝贵的彼此之间的信任已经遭到了严重损害”,没有信任将放大分歧,激化矛盾,容易走向极端。

“医学是个高风险的事情,也是一个有局限的事情。不是说你把钱堆上去,病一定就能治好,人一定就能救活。” 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殷大奎说,希望公众能够更加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医生,医生,为什么不叫医死呢?就是要把病人医活。但是,医生不是神仙。现在,世界上的误诊率大概有20%-30%。”如果家属了解这些情况,或许能够在发生不幸时更加理智,医闹也就不会出现了。

很多媒体惊叹医患冲突发生流血冲突。很多杀医案背后都有原因,并非单纯的病人丧心病狂去杀医生,案件中也存在医生的冷漠。

“我们遇到很多恶劣案件,就该反思,我们队伍中的败类,为什么不被清除。医师仅仅维权不够,还应该有医师惩戒。”卓小勤说,“到目前为止,我们中国医师协会,有没有自律的功能在里面?医务界的败类,有没有被清除出去?”

国外执业医师管理,都有严格规范,违规可以清除出去,有惩戒委员会,有相应的救济途径,可以申辩,可以辩解。目前医师队伍自律机制缺失,队伍的声誉每况愈下。这也是引发对立的一个方面。

作为影响舆论的工具,在缓解医患关系上,媒体能做些什么?“首先,做为媒体,要追问事件的真实性,要公平、公正、客观地报道,展示事件真相,让人们不要因为你的报道先入为主。”白剑峰认为,“媒体应该是客观的第三方,要有中立的立场,必须冷静地看待医患双方的矛盾。”

第二,在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做正面引导。媒体报道首先要弘扬正义。正义要有基本原则。对医生暴力必须零容忍,只要出现,就是违法。不能对暴力冷淡,要强调法制意识。不论是否有怨气有隐情,都不能触及法律。

相关报道:

专题:患者“屠刀”伤医警示录

(责编:许晓华、刘婧婷)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