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善 、 加快 、 健全” ==
人民网北京3月6日电 (记者赵敬菡、傅立波)昨日,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医疗改革的内容颇具新意,虽篇幅减短,但重要性更大。
报告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加快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全面开展儿童白血病等20种重大疾病保障试点工作。今年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25元提高到30元。[详细]
人民网北京3月12日电 (记者傅立波)“资格审核、等级评审、各种专项检查等种类繁多,医院应接不暇,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效果不佳。最后,医院大多是应付检查,突击工作,检查团走后又恢复“正常”。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陈仲强教授昨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必须改进完善现有的医院监管模式。
陈仲强认为,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地公立、民营或私立医院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有了迅速发展,但是各个医院的医疗质量、安全运营及内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医药卫生事业改革最终结果将会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政府主管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通过资格审核、等级评审、各种专项检查等种类繁多的方式加强对医院的管理与控制,对于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人民网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傅立波)“从现实情况看,老百姓看病难在二级城市基本不难,难就难在北京、上海等大医院。”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刘忠军教授昨日做客人民网,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缓解老百姓“看病难”问题,建立分级诊疗、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和加强社区医疗工作力度是三大抓手,而且应从完善体制机制上寻找突破口。
 刘忠军介绍,“十二五医改规划”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做到“明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量占门急诊总量的比例” ,做到患者就医的趋势应当逐步转变为通过分级诊疗实现“病有所医”。然而近两年来,患者舍近求远,直接涌向大医院就医,以及边远地区患者涌到中心城市大医院就医的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医改的进一步目标是强基层。强基层很重要的一块就是要老百姓信任医疗机构,信任基层的医务人员。“看病难的问题,基层是不难的。主要难在大医院,省级医院,首都的名医院,人满为患,而基层的医院却门可罗雀,这主要是由于百姓对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医务人员素质不信任的结果。”
 对于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水平,瞿佳认为应该建设“立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并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养,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医疗水平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实现“看病不出县,手术不出县”的目标。第二,建设医疗联合体。第三,探索家庭医生模式。培养出优秀的全科医生,可以作为一个社区的家庭医生。